關於醫家<徐文伯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徐文伯

徐文伯,字德秀,為南北朝時期北齊著名醫家。其祖籍為東莞姑幕(今山東諸城),後寄居丹陽(今江蘇南京)。出身醫學世家,其父徐謇(或作徐之才)亦為當時名醫,徐文伯自幼承襲家學,深得醫道精髓,醫術日益精進,於臨床診療與方藥運用頗有建樹。

醫學著作與貢獻

徐文伯一生撰有《徐文伯藥方》三卷及《徐文伯療婦人瘕》一卷,惜皆已散佚,僅在後世醫籍中偶見引錄。其著作內容除一般方劑外,特別着重婦科病證的治療,如「瘕」(指婦人腹中結塊之症,類似今之腫瘤或囊腫),顯示其在婦科領域的專精。

學術淵源與傳承

徐文伯之醫學思想受家族影響甚深,其父徐謇(或徐之才)精於藥性與方劑配伍,並以「七方十劑」理論(七種方劑類型與十種藥物功效分類)聞名。徐文伯繼承此脈絡,進一步發展臨床應用,尤其在辨證與用藥精準度上有所突破。其子徐雄亦傳其業,使徐氏醫術得以延續。

中醫理論與臨床特色

  1. 婦科證治
    在《徐文伯療婦人瘕》中,其對婦人瘕積的論述,可能涉及氣滯血瘀、痰濕凝結等病機,治療上或結合活血化瘀、行氣散結之法,如使用當歸、川芎、莪朮等藥物。
  2. 方劑配伍
    南北朝時期方劑學漸趨系統化,徐文伯可能受其父「十劑」(宣、通、補、瀉、輕、重、滑、澀、燥、濕)理論影響,靈活運用藥物特性,針對不同病證調配君臣佐使。
  3. 針藥並用
    當時醫家多兼通針灸與湯藥,徐文伯或善於結合二者,例如以針灸調氣、以湯藥攻邪,體現中醫「標本兼治」的整體觀。

歷史定位

徐文伯身處南北朝醫學承先啟後之期,其學術融合家傳經驗與當代醫理,對婦科與方劑學的貢獻,為隋唐以後中醫專科發展奠定基礎。雖著作失傳,但其醫術透過家族傳承與後世醫籍引述,仍可見其影響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