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徐熙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徐熙,字仲融,東晉時醫家,東莞姑幕(今山東諸城)人。曾任濮陽太守,以醫術聞名於世。徐氏家族醫脈綿延,其後裔如徐秋夫、徐道度、徐文伯、徐之才等,皆承家學,成為南北朝時期顯赫的醫學世家,史稱「徐氏醫學世家」,對中醫婦科、針灸及方劑學發展影響深遠。

學術淵源與特色

徐熙精研《黃帝內經》《難經》,尤擅脈診與經絡辨證。其臨床重視「五運六氣」理論,強調時令變化對疾病的影響,處方用藥注重「因時制宜」。據《隋書·經籍志》載,徐熙曾註解《本草經集注》,對藥物性味歸經有獨到見解,主張「藥性與經脈相合」,首創「引經報使」理論雛形,後世李東垣《脾胃論》深受啟發。

家學傳承與貢獻

  1. 針灸流派:徐秋夫得父所傳,精於鬼門十三針,治癒謝眺「魅症」,載於《南史》。其針法融合《靈樞》九針理論,首提「針藥並施」法則。
  2. 婦科專攻:徐文伯撰《徐氏婦人方》,創「逐月養胎法」,以五行生剋推演妊娠調理,較《諸病源候論》更早系統論述胎產病理。
  3. 方劑創新:徐之才發展「十劑理論」(宣、通、補、瀉等),完善方劑分類體系,其「犀角地黃湯」成為溫病學派重要基礎方。

歷史評價

《北史·藝術傳》稱徐熙「術精岐黃,澤被州里」,其家族醫學橫跨兩晉南北朝,歷兩百餘年不衰。《千金要方》多處引徐氏醫案,孫思邈評其「深明藏象,方證相合」。徐熙所奠定的「辨經絡-察氣運-合藥性」診療體系,為後世溫病學派經絡辨證提供理論範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