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徐延祚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徐延祚(生卒年不詳),字齡臣,清代奉天錦縣(今遼寧錦州)人,為光緒年間重要醫家。其醫學造詣深厚,臨床經驗豐富,曾於京師行醫並供職太醫院,深受當時醫界推崇。徐氏學術特色在於融會中西,尤其對日本、朝鮮醫籍多有涉獵,體現清代後期醫家開放包容的學術風貌。
學術成就與著作
- 《醫粹精言》四卷(1895年刊行)
本書集中論述內科雜症及用藥心法,反映徐氏對傳統中醫理論的深刻理解。內容涵蓋臟腑辨證、氣血調理及方劑配伍,尤重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學說,強調調和中焦對雜病治療的關鍵作用。書中多引《內經》《傷寒論》精要,結合臨床實例闡發經方應用。 - 《醫意內景圖說》(1896年刊行,又名《臟腑圖說》)
此為徐氏最具開創性著作,嘗試整合中西醫學解剖生理知識。書中不僅沿用傳統中醫「臟象」理論描述功能系統,更參照西方解剖學釐清臟腑形態位置,如明確指出「三焦」的實質性探討,反映晚清醫家對醫學現代化的初步探索。 - 《醫意》(1896年刊行,又名《醫意初編》)二卷
集中闡述徐氏獨特診療思路,提出「醫者意也」的辨證思維。書中強調「五行生剋在脈證中的動態平衡」,並收錄其對五運六氣理論的臨床轉化應用,展現天人相應的整體觀。 - 《醫醫瑣言》二卷(1897年刊行)
屬醫論性著作,針對當時醫界流弊提出批判。內容涉及醫德修養、診脈技巧及藥物真偽鑑別,其中「察色按脈先別陰陽」的診斷綱領,體現對《傷寒論》辨證精神的繼承。
學術特色
徐延祚的醫學思想具有鮮明的整合性特徵:
- 臟象理論的革新:在《醫意內景圖說》中,將傳統「心主神明」與腦部功能並論,反映西方神經學說的影響。
- 方藥運用:擅長化裁古方,如於《醫粹精言》中改良「六味地黃丸」加減法,針對遼東地區濕寒體質調整配伍比例。
- 經絡辨證:提出「氣血通路」概念,在針灸治療中結合解剖位置與經絡循行,體現務實的臨床取向。
文獻價值
其著作合刊為《奉天徐氏鐵如意軒醫書四種》(又名《錦縣徐氏醫書四種》),為研究晚清中西醫學交流的重要文獻。書中含多幅結合中西解剖學的手繪臟器圖譜,具歷史性突破意義,其中對「命門」位置的考證,引發後世對腎間動氣理論的重新審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