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徐鏞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徐鏞,字葉塤,號鈺台,松江(今屬上海市)人。生活於乾隆、嘉慶(1736-1820)年間。精研醫學,嘗撰《四大家辨》,稱不應將李東垣、劉河間、朱丹溪與張仲景並稱「四大家」。亦不應將溫補派稱為景岳派,因《景岳全書》為溫涼補瀉並收之書。其論並見於《吳醫匯講》之中。
徐鏞是清代醫家,字葉塤,號鈺台,松江(今屬上海市)人。生活於乾隆、嘉慶(1736-1820)年間。精研醫學,嘗撰《四大家辨》,稱不應將李東垣、劉河間、朱丹溪與張仲景並稱「四大家」。亦不應將溫補派稱為景岳派,因《景岳全書》為溫涼補瀉並收之書。其論並見於《吳醫匯講》之中。
徐鏞在《四大家辨》中提出,不應將李東垣、劉河間、朱丹溪與張仲景並稱「四大家」。他認為,李東垣、劉河間、朱丹溪三人學術思想各有千秋,不宜合稱一體;而張仲景的學術思想雖然博大精深,但並非溫補派的代表人物,因此也不應將其列入「四大家」之列。
徐鏞還提出,不應將溫補派稱為景岳派。他認為,溫補派的代表人物有不少,除了張景岳之外,還有李杲、薛立齋、喻嘉言等人。因此,將溫補派稱為景岳派是不妥的。
徐鏞的觀點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爭議,但他堅持自己的看法,並在《吳醫匯講》中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。徐鏞的觀點對後世醫學研究產生了很大影響,至今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。
以下是《四大家辨》原文:
四大家辨
徐鏞
夫醫之道,原於天地,本於陰陽,合於四時,應於五行。其法有三,曰陰陽,曰寒熱,曰虛實。陰陽者,天地之本也;寒熱者,四時之化也;虛實者,人身之病也。故知陰陽,則能通天地之道;知寒熱,則能察四時之變;知虛實,則能治人身之病。
然陰陽寒熱虛實之理,不可偏廢,不可偏重。偏廢則失其真,偏重則失其用。故古之聖人,不偏不倚,而為萬世法則。如李東垣,主張補陽,而反對補陰;劉河間,主張補陰,而反對補陽;朱丹溪,主張溫補,而反對寒涼;張仲景,主張寒涼,而反對溫補。此皆偏廢之論,不足取也。
夫陰陽寒熱虛實,各有其用,不可偏廢。如陰虛者,宜補陽;陽虛者,宜補陰;寒盛者,宜溫;熱盛者,宜涼。若一味補陽,則陰必受損;一味補陰,則陽必受損;一味溫補,則寒必受損;一味寒涼,則熱必受損。此皆偏重之論,不足取也。
然則,如何才能不偏廢、不偏重,而為萬世法則呢?徐鏞認為,只有兼顧陰陽寒熱虛實,才能做到不偏廢、不偏重。如李東垣主張補陽,但他也認為陰虛者宜補陰;劉河間主張補陰,但他也認為陽虛者宜補陽;朱丹溪主張溫補,但他也認為寒盛者宜涼;張仲景主張寒涼,但他也認為熱盛者宜溫。此皆兼顧陰陽寒熱虛實之論,為萬世法則。
徐鏞的《四大家辨》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,即醫學必須兼顧陰陽寒熱虛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