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徐鏞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徐鏞(1736-1820年),字葉塤,號鈺台,清代松江府(今上海市)人,為乾隆、嘉慶年間著名醫家。其醫學思想以辨析醫家流派見長,尤擅批判當時醫界對「四大家」的慣稱體例。
學術主張與醫學貢獻
- 《四大家辨》之論述
徐鏞針對當時醫界將李東垣、劉河間、朱丹溪與張仲景並列為「四大家」的傳統提出異議。他認為張仲景之《傷寒雜病論》奠定中醫學辨證論治基礎,當獨尊為「醫聖」,而李、劉、朱三家雖各擅勝場(如東垣重脾胃、河間主火熱、丹溪倡滋陰),然學術體系與仲景不在同一層次,強行並列反失嚴謹。此論體現其對中醫學術源流的深刻考據。 - 駁「景岳派」之說
徐鏞亦反對將張景岳(張介賓)歸類為單純「溫補派」。他指出,《景岳全書》實則兼容溫涼補瀉諸法,如「陽非有餘,真陰不足」之說雖重補益,但書中亦載白虎湯、承氣湯等寒涼攻伐之方,可見景岳用藥靈活,非偏執一端。此論反映徐氏對醫家學說的全面性審視。 - 參與《吳醫匯講》之撰
其論著多見於中國早期醫學期刊《吳醫匯講》,此書為清代吳中醫家唐大烈所輯,收錄江南醫家論述。徐鏞藉此平臺闡發觀點,展現其結合考據與臨床的學術風格,亦影響乾嘉醫壇對經典醫家的重新評價。
歷史定位與影響
徐鏞之學術批判,凸顯清代中期醫家對醫學史「正名」的重視。其辨析不僅釐清張仲景的至尊地位,亦糾正時人對景岳學說的簡化理解,對後世中醫學派研究具有啟發性。然因其著作散佚較多,今人僅能從《吳醫匯講》等輯錄中窺見其思想片段,殊為可惜。
(按:徐鏞生卒年據乾隆嘉慶朝跨度推估,具體待考;松江府轄境含今上海市部分區域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