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徐子默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徐子默,晚清時期著名醫家,生於浙江嘉興,主要活躍於十九世紀中葉。其醫術精湛,尤擅長治療外感熱病及霍亂等急症,並在霍亂證治方面有獨到見解,對後世中醫學發展影響深遠。
著作與學術貢獻
徐子默所著《吊腳痧方論》(1860年刊行)一卷,是晚清論述霍亂證治的重要專書。書中詳細剖析霍亂的病因病機、臨床表現及治療大法,提出「溫經通陽」為其核心治則,強調透過溫煦經脈、振奮陽氣以驅除寒濕邪氣。此觀點與《傷寒論》中「扶陽抑陰」的思想相呼應,並結合當時江南地區濕熱瘴癘之氣盛行的地域特點,發展出因地制宜的治法。
書中推崇以鮮藿香葉煎湯防治霍亂,此藥性辛微溫,歸脾、胃、肺經,既能芳香化濕以醒脾,又可發表解暑,對於暑濕或寒濕困阻中焦所致的吐瀉、脘痞等證尤為適宜。此外,徐氏亦重視飲食衛生與環境調攝,主張避穢潔淨以杜絕病源,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的預防思想。
霍亂證治的中醫理論基礎
霍亂在中醫理論中屬「痧證」或「濕霍亂」範疇,多因外感時邪(如暑濕、穢濁)或內傷飲食(生冷腐敗之物),導致脾胃升降失司,清濁相干,引發劇烈吐瀉。徐子默承襲《黃帝內經》「陽氣者,若天與日」之旨,認為霍亂重症多伴陽氣暴脫,故治療上需急溫脾腎之陽,佐以化濕辟穢。除藿香外,其方論可能涉及附子、乾薑等溫裡回陽之品,或半夏、厚朴等降逆燥濕藥物,以恢復中焦氣機。
歷史背景與影響
晚清時期江南霍亂疫情頻發,徐氏《吊腳痧方論》應世而生,書中結合實證經驗,系統整理霍亂的辨證分型與方藥加減,為當時醫家臨床應對疫病提供重要參考。其學術觀點亦反映溫病學派與傷寒學說的交融,展現中醫在處理急性熱病時的靈活思辨。
徐子默之學術遺產,不僅是霍亂專病研究的里程碑,更凸顯中醫學「辨證論治」與「三因制宜」(因人、因地、因時)的實踐智慧,至今仍具研究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