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刺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刺風

證名,指因風寒之邪侵襲人體,蘊滯於經絡氣血之間,久而化熱,導致皮膚出現如針刺般疼痛的病症。其病機主要為外感風寒,邪氣鬱而化熱,寒熱相搏,阻滯於肌表,使氣血不得宣通,因而產生刺痛感。若病情加重,疼痛劇烈如刀割者,則稱為「蠱風」,二者雖症狀相似,但程度有別,需加以辨識。

病因病機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二載:「刺風者,以氣血為風寒所侵,不得宣利,則蘊滯而生熱,寒熱相搏於皮膚之間,淫路不能發泄,故遍身如針刺也。」說明此病多因正氣不足,風寒乘虛而入,鬱久化熱,熱邪與寒邪交爭於肌膚腠理之間,致使氣血運行不暢,因而出現刺痛症狀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全身或局部皮膚刺痛,如針扎般不適,觸之無明顯皮損,但自覺疼痛劇烈。若發展為蠱風,則痛感加劇,猶如刀割,且可能伴隨其他風邪症狀,如惡寒、發熱或肢體酸楚等。

治療方藥
中醫治療刺風以疏風散寒、清熱活血為主,常用方劑如《聖濟總錄》所載之芎枳丸,此方以川芎行氣活血、祛風止痛,配伍枳實理氣破滯,共奏疏通氣血、驅散風邪之效。此外,亦可根據具體證候加減用藥,如風寒偏重者,可配合麻黃、桂枝以溫散寒邪;若熱象明顯,則可加入黃芩、梔子以清泄鬱熱。

辨證要點
刺風與蠱風雖同屬風邪為患,但蠱風疼痛更甚,且可能伴隨其他嚴重症狀,臨床需仔細辨別。此外,刺風需與其他皮膚痛症(如血虛風燥或濕熱蘊結所致之皮膚刺痛)相鑑別,以確保用藥精準。

此病反映了中醫「風為百病之長」的理論,風邪夾寒、夾熱均可導致氣血失和,進而引發不同病症,故治療時需審證求因,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