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許建吳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許建吳
許建吳,又作許建和,為隋代(約西元581-618年)醫家,其生平籍貫與具體事蹟因史料匱乏而難以詳考。雖其個人行醫經歷未見系統記載,然其所著《脈經鈔》二卷,為中醫學脈診理論之重要文獻,惜今已散佚未傳。
中醫學脈診背景
脈診乃中醫四診(望、聞、問、切)之核心,肇始於《黃帝內經》,而後由晉代王叔和集大成編著《脈經》,為中醫學首部脈學專著,系統歸納二十四種脈象,並闡述其臨床意義。許建吳所撰《脈經鈔》,當屬對此脈學經典之整理或注解,反映隋代醫家對脈診理論之繼承與發展。
隋代醫學與脈學發展
隋代醫學承襲漢晉遺緒,並融合南北朝醫學流派,為中醫理論體系化之關鍵時期。當時官方設立太醫署,系統整理醫學典籍。脈學於此時期更趨精細,除許建吳外,尚有甄權等醫家致力於脈診研究。許氏《脈經鈔》雖未流傳,然其內容可能涉及脈象分類、切脈技巧及與臟腑經絡之對應關係,顯示隋人對脈診臨床應用之重視。
脈診理論在中醫學之地位
中醫脈診強調「獨取寸口」,透過橈動脈搏動狀態,判斷氣血盛衰、病邪深淺及臟腑功能。許建吳所處時代,正值脈學從經驗累積邁向理論整合之階段,其著作或進一步釐清脈象主病,如浮脈主表證、沉脈主裡證、遲脈主寒、數脈主熱等辨證綱領,為後世脈學發展奠定基礎。
許建吳之貢獻雖因文獻散佚而難以具體評述,然其名見載於史冊,足證隋代醫家對脈學之鑽研,亦反映中醫學術傳承之連貫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