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許培元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明代醫家許培元,乃中醫診斷學領域之重要人物,其生平事蹟雖史料記載有限,然所著《診翼》二卷,足見其於脈診理論之獨到見解。考《診翼》一書,雖未見傳世,然據歷代醫籍所引,可知其內容主要闡述脈診精要,兼論望、聞、問三診之輔助要訣,實為四診合參理論體系之重要補充。
許氏於脈學研究上,尤重「胃、神、根」三者之辨,強調脈象雖變化多端,然必以胃氣為本。其論脈主張「浮沉遲數」四綱為執簡馭繁之要,並進一步細分為二十四脈,與李時珍《瀕湖脈學》之分類法互有參照。在脈診部位方面,許氏承襲《內經》「上中下三候」之說,而對「寸關尺」分候臟腑之理論加以發揮,提出「左寸心膻中,右寸肺胸中」之具體定位,為後世臨床診脈提供明確依據。
《診翼》中特別論及「相兼脈」之診斷意義,如浮數主表熱、沉遲主裡寒等,此與張仲景《傷寒雜病論》之脈證合參思想一脈相承。許氏更提出「脈證從捨」之辨證要則,主張當脈症不符時,須審慎辨別真偽,此說深合《景岳全書》「捨脈從證,捨證從脈」之論。
在望診方面,許培元發展「五色診」理論,注重面部色澤之沉浮、清濁、微甚、散摶等變化,以判斷病之新久、淺深。其論舌診則分為舌質與舌苔兩大系統,已初具後世溫病學派舌診理論之雛形。聞診則強調聲息、氣味之辨,尤重「五聲五音」與五臟關係,此說源自《難經》而有所發揮。
許氏於問診主張「十問歌」之法,其內容與張景岳「十問篇」頗為近似,顯示明代醫家對問診程序已形成系統化認知。在辨證層面,《診翼》強調「八綱辨證」為診斷總綱,並提出「陰陽為總綱,表裡寒熱虛實為六變」之說,與明代主流醫學思想相互呼應。
值得注意者,許培元在《診翼》中特別論及「脈症順逆」與預後判斷之關係,指出脈症相應為順,反則為逆,此說對疾病轉歸預測具有重要臨床價值。惜其原著散佚,僅能透過清代醫籍如《醫宗金鑑》等轉引內容,窺見其學術精髓之一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