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許仁則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唐代醫家許仁則,其生平籍貫雖已湮沒無考,然其醫學著作《子母秘錄》十卷,在唐代醫籍中頗具影響力。《外台秘要》與《證類本草》等醫典多處徵引其佚文,足見其學術地位。

從現存佚文分析,許氏尤精婦人科與小兒科診療。其學術特色體現於三方面:一是注重臟腑氣血調和,特別強調肝脾二臟在婦人疾病中的關鍵作用;二是擅用五行生剋理論解釋胎產病理,如「母病及子」「子盜母氣」等機轉;三是在用藥方面,呈現出融合孫思邈《千金方》學派與官方《本草經集注》的過渡特色。

《子母秘錄》雖已散佚,然據《醫心方》所引內容可知,許氏對產後病證治頗具心得,如提出「產後三沖」(沖心、沖肺、沖胃)的辨證要點,並創製多首針對產後血暈、惡露不絕的方劑。其用藥組方特點為:善用阿膠、當歸等血分藥,配合香附、陳皮等氣分藥,體現「氣血雙調」的治療思想。

在兒科領域,許氏主張「小兒稚陰稚陽」學說,強調小兒用藥須「量體裁衣」。其治療小兒驚風的方劑中,可見巧妙配伍蟬蛻、鉤藤等息風藥與茯苓、白朮等健脾藥的用藥思路,反映唐代醫家對小兒「肝常有余,脾常不足」生理特點的認識。許氏醫學思想,實為唐宋之際婦兒科發展的重要過渡橋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