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刺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刺法

刺法,又稱針刺法,出自《靈樞·官針》,為中醫針灸治療之核心技術,指以針具刺入人體特定腧穴,通過手法操作以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,從而達到防治疾病之目的。其理論基礎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尤其是《靈樞》所載之九針體系與刺法原則,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,形成豐富多樣的針刺技法。

刺法之理論依據

刺法遵循中醫整體觀念與經絡學說,認為人體氣血運行於經脈之中,若經氣阻滯或陰陽失調,則病由之生。針刺通過刺激腧穴,可激發經氣、調整虛實,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云:「欲以微針通其經脈,調其血氣。」刺法之運用,須辨證施治,結合病症寒熱虛實,選取相應手法與穴位。

刺法之分類

《靈樞·官針》詳述多種刺法,後世歸納為以下主要類型:

  1. 按針具分類

    • 九針刺法:依《靈樞》所載九種針具(如鑱針、圓針、鍉針等)而異,各適應不同病症,如鋒針用於瀉血,毫針用於調氣。
    • 毫針刺法:為現代最常用者,以細軟毫針施行補瀉手法,適用範圍廣泛。
  2. 按手法分類

    • 補瀉刺法:依「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」原則,如提插補瀉、捻轉補瀉、呼吸補瀉等,以調整經氣盛衰。
    • 透穴刺法:一針透刺多穴,如「合谷透勞宮」,增強經氣疏通之效。
    • 刺絡法:以三棱針點刺出血,適用於瘀血、熱證,如《靈樞》「絡刺者,刺小絡之血脈也」。
  3. 按深度與部位分類

    • 淺刺法:如毛刺、半刺,針刺皮表以宣散邪氣,多用於表證或小兒。
    • 深刺法:如輸刺、短刺,針達筋骨以治痺痺頑疾。
    • 局部刺法:針對病所直接針刺,如「揚刺」以治寒痺。

刺法之操作要領

  1. 得氣為要:針刺後須候「得氣」(針下酸麻脹重感),《標幽賦》云:「氣速至而速效,氣遲至而不治。」
  2. 手法靈活:結合提插、捻轉、疾徐等手法,如「燒山火」「透天涼」等複式手法,以達溫補或清瀉之效。
  3. 因人制宜:根據患者體質、年齡調整刺激強度,如小兒用淺刺速刺,體弱者施輕手法。

刺法與經絡腧穴之關係

刺法之效,繫於經絡辨證與選穴精準。如:

  • 循經取穴:依經脈循行選穴,如胃痛取足三里。
  • 特定穴應用:五輸穴、原穴、絡穴等各有主治,如井穴瀉熱,合穴治腑病。
  • 阿是穴:以壓痛點為刺灸部位,見於《千金方》。

刺法為中醫外治精粹,歷代醫家如皇甫謐、楊繼洲等皆對其有所發揮,至今仍為臨床重要療法,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靈活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