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許希周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許希周(明代醫家)
許希周,字近濂,一字以周,明代道州(今屬湖南)人。少時攻讀儒家經典,後專心醫道,尤其精研本草學,並對藥物性味有獨到見解。其醫學思想受《神農本草經》及金元醫學流派影響,主張結合陰陽五行理論以辨藥物功用。
著作:《藥性粗評》
許希周最重要的醫學貢獻為《藥性粗評》,該書以藥物性味相對為核心,將五百零六種藥物編成對偶聯句,便於習醫者記憶與應用。其特點如下:
- 性味配對:
書中依四氣(寒、熱、溫、涼)與五味(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)分類,將藥性相近或相輔之品配伍成對,如「黃連苦寒瀉心火,乾薑辛熱溫中寒」,展現其對中醫藥對理論的深刻理解。 - 補注詳實:
除性味外,許氏增補藥物形態、產地、採收時節等實用資訊,例如指出「茯苓生松根下,白者補,赤者利」,反映明代本草學注重實證的傾向。 - 臨床應用:
書中強調藥性與臟腑關係,如「桔梗開肺氣而載藥上行,牛膝引血分而下行通經」,體現升降浮沉理論的臨床運用。
學術影響
許希周之學承襲李東垣「脾胃論」與朱丹溪「滋陰說」,同時融合道家養生思想,主張用藥需「察天時、因地宜、合人身」。其編撰方式開創本草歌訣先河,對後世《本草綱目》等著作具啟發意義,尤為明清醫家研習藥性之重要參考。
軼事與評價
許氏醫術在湖廣一帶頗負盛名,民間稱其「以周先生」。相傳他善用對藥治疾,如以「人參配蘇木」調氣血,顯示其靈活化裁古方之能。《藥性粗評》雖名「粗評」,實則體系嚴謹,清代《四庫全書總目》譽其「簡而要,切於施用」。
※ 按:許希周之生平不見於正史,其學說主要留存於地方志及醫籍,今可考者多賴《藥性粗評》序跋與明代醫家轉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