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呴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呴嗽
呴嗽,為中醫病名,指咳嗽兼見氣喘、喉間哮鳴有聲之症。此名首見於宋代許叔微所著《普濟本事方》卷二,屬咳嗽與哮病相兼之證候。
病因病機
呴嗽之發,多因內有伏痰,復感外邪,或飲食情志失調,引動痰飲,痰氣搏擊於咽喉,阻塞氣道,致肺失宣降,氣逆而上,故見咳嗽氣喘、喉中鳴響。其病位主要在肺,與脾腎密切相關。
- 外邪引動:風寒或風熱之邪外襲,肺氣壅塞,痰隨氣升,纏滯咽喉。
- 痰飲內伏:素體脾虛,運化失職,痰濕內生,上貯於肺,成為「伏飲」,遇誘因而發。
- 陽虛寒凝:腎陽不足,水寒不化,上泛為痰,寒痰內伏,遇冷則氣道攣急,發為哮嗽。
臨床表現
- 咳嗽頻作,痰多難咯
- 呼吸急促,胸悶氣逆
- 喉間哮鳴有聲,如「呴呴」之響
- 或兼畏寒發熱,頭痛鼻塞(外感證)
- 舌苔白滑或膩,脈弦滑(痰飲證)或沉細(寒飲證)
類證鑑別
- 咳嗽:僅以咳為主,無明顯喘鳴。
- 哮病:以喉中哮鳴、呼吸困難為特徵,未必兼咳嗽頻作。
- 喘證:以氣息急促為主,可無痰鳴,病因有虛實之別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呴嗽,重在化痰平喘、宣降肺氣,並依病機配伍:
- 溫肺散寒:適用於外寒內飲,方如小青龍湯(麻黃、桂枝、細辛、乾薑)。
- 化痰降氣:痰濕壅盛者,可用三子養親湯(蘇子、白芥子、萊菔子)。
- 健脾溫腎:脾虛用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,腎陽虛加肉桂、附子。
文獻溯源
《普濟本事方》記載:「夫呴嗽者,嗽而喉中呴呴有聲。」後世醫家如《證治準繩》亦將此症歸於「痰喘」範疇,強調痰氣互結之病機。明·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指出:「哮有夙根,遇寒即發,或遇勞而發者,亦名呴嗽。」
此症與現代醫學「哮喘性支氣管炎」或「喘息型慢性支氣管炎」部分表現相似,然中醫辨證尤重痰、氣、寒熱之相互關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