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畜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畜血

「畜」為「蓄」之古字,故畜血即「蓄血」,指體內血液鬱積不散的病理狀態。此概念源於中醫理論,認為血液運行受阻,或因熱邪、瘀血、寒凝等因素,導致血液停滯於經絡或臟腑,形成局部或全身性的瘀滯現象。蓄血可依病因與病位分為不同類型,其表現與治療亦有所差異。

病因與病機

  1. 熱與血結
    外感熱病過程中,熱邪深入血分,與血相搏,致使血液凝聚而成瘀,常見於傷寒太陽病或溫病。如《傷寒論》所言,太陽病表證未解,熱邪內傳,與血相結於下焦,形成「太陽蓄血證」,症見少腹硬滿、小便自利、其人如狂等。
  2. 氣滯血瘀
    情志不遂、氣機郁滯,久則影響血液運行,導致氣滯血瘀,此類蓄血多與肝疏泄失常相關,可見脅肋脹痛、刺痛,或婦人經行不暢、經血夾塊等。
  3. 寒凝血瘀
    寒性凝滯,若陽氣不足或外感寒邪,血脈收引,血流不暢,易成寒凝血瘀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言「寒疝繞臍痛」,或婦人經期受寒致經閉腹痛。
  4. 外傷或久病
    跌打損傷或久病入絡,導致局部血液溢於脈外,未能消散吸收,積而成瘀,常見肌膚青紫、固定刺痛等。

蓄血之辨證

蓄血證候多與瘀血相關,臨床須辨其病位與兼證:

  • 下焦蓄血:少腹硬滿拒按,小便自利,或神志異常(如狂、發狂)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沉澀。
  • 中上焦蓄血:胸脅痞悶刺痛,或吐血、衄血,面色黧黑,舌下絡脈青紫迂曲。
  • 婦人蓄血:經閉不行,或經來腹痛夾血塊,產後惡露不下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蓄血以活血化瘀為主,根據病性寒熱虛實選方:

  • 桃核承氣湯(《傷寒論》):治熱結下焦之蓄血,破血下瘀,主少腹急結、其人如狂。
  • 抵當湯(丸)(《傷寒論》):瘀熱深重者,用虻蟲、水蛭峻逐瘀血。
  • 血府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:氣滯血瘀於胸中,疏肝活血,治胸脅刺痛。
  • 少腹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:寒凝血瘀於少腹,溫經化瘀,治婦人經閉腹痛。
  • 桂枝茯苓丸(《金匱要略》):緩消癥積,治婦人宿有癥塊。

與相關概念區別

  • 血瘀:泛指血液運行不暢,涵蓋範圍較廣;蓄血則強調血液鬱積的病理結果,多屬血瘀之重證。
  • 出血:指血液溢於脈外,如吐血、衄血;蓄血雖或兼見出血,但以瘀滯為核心。

蓄血為中醫重要病理名詞,歷代醫家對其機理與治法皆有闡發,臨床須結合四診,細辨病位深淺與寒熱屬性,方能用藥精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