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續命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續命蟲
續命蟲,又名「腹中長蟲」,乃中醫古籍所載之一種特殊寄生蟲病證,屬「蟲證」範疇。此蟲寄生於人體肚腹之內,其特異之處在於蟲體可不斷增生,即使斷裂仍能再生,致使患者腹脹如鼓,甚則影響行坐,痛苦難耐。
中醫病機與證候
續命蟲之成因,古典醫家多歸因於「濕熱蘊結」與「脾胃虛弱」。濕熱之邪久滯腸腑,化生蟲體;或脾胃運化失職,水穀不化,濁氣鬱積而為蟲巢。其臨床特徵如下:
- 腹脹如鼓:蟲體於腹內不斷增生,致使腹部膨隆,按之柔軟而無硬塊。
- 蟲出不斷:蟲體或從肛門排出,或從皮膚破潰處外露,斷而復生,難以盡除。
- 行動受限:因腹部脹滿,患者常感行動不便,坐臥難安。
古籍記載與治法
清代《外科證治全書》卷四明確記載此證,並提出治法:「肚腹長大,肉內蟲出不斷,斷之復生,行坐不得。用鶴蝨末,水調服五錢自愈。」其中「鶴蝨」為傳統驅蟲要藥,性味苦辛,具有殺蟲消積之效,尤擅治腸道寄生蟲。
除鶴蝨外,傳統中醫亦常用以下方藥驅殺續命蟲:
- 雷丸:性寒味苦,專攻蟲積,可破蟲體而消腹脹。
- 使君子:甘溫入脾,既能驅蟲,又可健脾,適合蟲積兼脾虛者。
- 苦楝皮:苦寒有毒,善殺三蟲,惟須慎用其劑量。
中醫理論探討
續命蟲雖名為「蟲」,然其病機實與體內濕濁、氣血失調密切相關。蟲體之所以「斷之復生」,反映其非尋常寄生蟲,而屬「濕熱化蟲」或「瘀毒生蟲」之特殊病理產物。故治療時,除直接驅蟲外,亦需配合 清熱化濕(如黃連、黃柏)、 理氣消脹(如木香、檳榔)、 健脾扶正(如白朮、茯苓)等法,標本兼治,方能斷其根本。
此證在現代醫學中或可對應某些寄生蟲感染或組織異常增生疾病,然中醫從整體辨證出發,強調調整內環境以杜絕蟲患再生,展現獨特之理論與治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