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嗅氣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嗅氣味為中醫聞診之重要內容,乃透過嗅聞患者體表、口鼻氣息及排泄物之氣味,以辨別病性、病位與病機。此診法源於《內經》「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」之理論,強調氣味變化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為四診合參之關鍵環節。茲分述如下:


一、體氣與病位關聯

  1. 口鼻氣息

    • 穢臭穢濁:多屬胃熱熾盛或脾胃濕熱,濁氣上逆所致,常見於消渴、口瘡。
    • 酸腐氣:主飲食積滯,胃中宿食未化,尤見於小兒疳積或暴食傷胃。
    • 腥臭夾腐:若伴牙齦潰爛,多為「牙疳」(壞疽性口炎);若胸中散發腐敗氣味,需警惕肺癰(肺膿瘍)之可能。
    • 尿騷味:腎氣衰敗,氣化失常,溼濁內停,可見於水腫重證。
  2. 特殊體氣

    • 肝臭:體散爛蘋果味,見於肝衰竭,乃《傷寒論》所述「肝絕」之候。
    • 屍臭味:瘡瘍潰後久不收口,氣味如腐屍,多屬氣血大虧,毒邪內陷。

二、排泄物氣味辨證

  1. 痰涕

    • 黃稠腥臭:肺熱壅盛,常見於風溫、肺癰。
    • 清稀無味:肺氣虛寒,多見於鼻鼽(過敏性鼻炎)。
  2. 二便

    • 小便臊濁:下焦濕熱,見於淋證(泌尿系統感染)。
    • 大便酸臭:腸腑積熱,多因乳食不化(小兒)或嗜食肥甘。
    • 便溏腥冷:脾腎陽虛,水穀不別,《景岳全書》稱「溏泄如鴨溏」。
  3. 經帶

    • 經血臭穢:衝任濕熱,多伴黃帶黏稠。
    • 帶下腥冷:寒濕下注,色白清稀如涕。

三、氣味與病機深析

中醫認為,氣味之異變實為體內「濁邪外泄」之象:

  • 實熱證:氣味濃烈濁臭,因邪熱蒸迫穢濁上泛,如陽明腑實之口氣噴人。
  • 虛寒證:氣味淡而腥,因陽氣不運,濁陰不化,如虛寒痢之腥冷後重。
  • 危重證:出現「屍臭」「爛鵝卵石味」等異味,提示臟腑敗壞,元氣將絕,屬《醫宗金鑒》「真臟氣外泄」之凶兆。

四、古典醫籍佐證

  • 《難經·六十一難》:「聞而知之者,聞其五音以別其病。」包含氣味辨識。
  • 《醫方類聚》指出:「凡病氣味惡烈者,邪盛正未衰;氣味隱微者,正奪邪亦微。」
  • 《形色外診簡摩》將「嗅濁」列為瘟疫診斷要點,強調「疫氣必帶腐濁」。

註:嗅氣味須結合四診,如苔黃膩伴口臭屬濕熱,面白氣微腥則為虛寒,方得病機真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