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蓄熱吐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蓄熱吐血

病證名,出自《金匱翼·諸血統論》。指因體內蘊積熱邪或瘀熱,迫血妄行而致的吐血證候。此病機關鍵在於熱鬱血分,或瘀熱互結,導致血不循經,上溢為吐血,亦可見口鼻出血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內熱蘊積:多因嗜食辛辣厚味、長期情志鬱火,或外感熱邪內傳,灼傷血絡,迫血妄行。
  2. 瘀熱互結:熱邪久鬱,煎熬血液成瘀,瘀熱阻滯脈道,使血溢脈外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吐血或衄血,血色鮮紅或紫暗成塊,出血量較多。
  • 兼症
    • 胸膈痞悶灼痛,心煩口乾。
    • 少腹硬滿,小便不利(提示下焦瘀熱)。
    • 健忘、躁擾如狂(瘀熱擾神)。
    • 身熱,大便色黑如漆(瘀血內停之象)。

證型辨治

  1. 熱盛迫血(輕證):

    • 以胸膈灼熱、吐血鮮紅為主。
    • 治宜清熱涼血,佐以化瘀。
    • 方藥:生地黃、赤芍、茜草、牡丹皮、制大黃、滑石、桃仁、紅花、當歸尾等。
    • 熱重者可加黃連、黃芩。
  2. 瘀熱蓄結(重證):

    • 見吐血紫黑成塊,少腹滿痛,大便黑。
    • 治宜破瘀瀉熱,通絡止血。
    • 方藥:選用桃核承氣湯或抵當湯加減(桃仁、桂枝、大黃、芒硝、水蛭、虻蟲等)。
  3. 體虛兼瘀熱

    • 正氣不足而瘀熱未清,症見神疲、脈細。
    • 治宜扶正化瘀,清熱止血。
    • 方藥:藕節茯苓飲(藕節、茯苓、生曬參、三七等),或酌加阿膠、生地炭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蓄血:泛指瘀熱內結的廣義病機,可表現於多部位(如太陽蓄血、下焦蓄血)。
  • 吐血:為症狀總稱,蓄熱吐血屬其熱證類型之一,與虛寒吐血、氣不攝血相區別。

此證需結合脈象(滑數、沉涩)及舌質(紅絳、紫暗)綜合辨治,臨床須緊扣「熱」、「瘀」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