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蓄水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蓄水證
蓄水證屬中醫「太陽腑證」範疇,為《傷寒論》所載外感病傳變過程中的病理狀態,主因太陽表邪未解,內傳膀胱之腑,導致氣化失司,水液代謝失常而停聚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太陽表邪內傳:風寒之邪侵襲體表(太陽經),若未及時疏解,邪氣可隨經入腑,影響膀胱氣化功能。
  2. 水停氣滯:膀胱為「州都之官」,主司津液蒸化與排泄。邪熱或寒濕鬱於膀胱,致氣化不利,水液蓄積下焦,甚或上逆犯胃。
  3. 三焦失調:水液代謝依賴三焦通調,若膀胱氣化受阻,可連帶影響三焦水道運行,加重水停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小便不利、少腹滿脹,或伴有微熱、口渴但飲水即吐(「水逆證」)。
  • 兼症:頭暈、心悸、身體困重,或見浮腫,舌苔多白滑或膩,脈象浮或弦。
  • 鑑別要點:與「蓄血證」區別在於蓄血證以少腹硬滿、神志狂躁、小便自利為特徵,而蓄水證以小便不利為關鍵。

治法與方劑

  • 核心治則:溫陽化氣、利水滲濕。
  • 代表方劑
    • 五苓散(《傷寒論》):以桂枝、白朮、茯苓、澤瀉、豬苓組成,通陽化氣、健脾利水,主治太陽蓄水證兼表邪未盡者。
    • 茯苓甘草湯:適用於水停中焦,伴見心下悸、嘔逆者。

理論延伸

蓄水證體現中醫「臟腑相關」與「津液代謝」的整體觀。膀胱氣化與肺、脾、腎密切相連,故治療時常兼顧宣肺行水(如加桔梗)、健脾燥濕(如蒼朮),或溫腎助陽(如附子),以標本同治。

此證亦反映六經辨證中「由表入裏」的傳變規律,為後世溫病學派「分消走泄」治法的理論基礎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