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蓄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蓄血

定義

蓄血,又稱蓄血證,是中醫證候名,指瘀血停滯、鬱結體內所導致的一系列病症。此概念最早見於《素問·繆刺論》:「人有所墮墜,惡血留內,腹中滿脹,不得前後……」描述了外傷後瘀血內停的症狀。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,將蓄血分為外感熱病所致及內傷瘀血鬱積兩大類,並根據病位不同,劃分為上、中、下三焦蓄血。

病因病機

蓄血的成因多樣,可概括為以下幾類:

  1. 外傷瘀血:跌打損傷、墮墜撞擊等導致脈絡受損,血溢脈外,停滯成瘀。
  2. 氣滯血瘀:情志失調、氣機鬱滯,氣滯則血行不暢,日久成瘀。
  3. 熱邪入血:外感熱病過程中,邪熱深入血分,與血相搏,瘀熱互結,形成蓄血。
  4. 脾不統血:脾虛氣弱,統攝無權,血不歸經,溢於脈外,積而成瘀。
  5. 其他因素:如醉飽入房、房勞傷精,導致肝腎虧虛,氣血運行不暢,血瘀內停;或如《血證論》所言,癲犬咬傷後,血蓄下焦。

分類與臨床表現

中醫依據蓄血的病機及部位,通常分為以下幾類:

1. 三焦蓄血

上焦蓄血

  • 病位:胸膈以上,包括心肺區域。
  • 症狀:胸悶疼痛、咳血、衄血(鼻出血)、嘔血、善忘(「血瘀則神亂,神亂則善忘」)。
  • 治法:涼血化瘀,代表方劑如犀角地黃湯

中焦蓄血

  • 病位:脘腹脅肋,涉及脾胃、肝膽。
  • 症狀:脘腹硬滿、疼痛拒按、身黃(瘀血鬱滯,致膽汁不循常道)、漱水不欲飲(瘀血阻滯津液不布,口乾不欲飲)。
  • 治法:活血化瘀,代表方劑如桃仁承氣湯

下焦蓄血

  • 病位:少腹、膀胱及女子胞宮。
  • 症狀:小腹硬滿疼痛、發狂(瘀熱擾神)、小便自利(與水濕內停之小便不利相鑒別)、大便色黑(瘀血下行)。
  • 治法:破血逐瘀,代表方劑如抵當湯(瘀血已結)、桃仁承氣湯(瘀血初結)。

2. 外感熱病蓄血

見於傷寒或溫病過程中,邪熱深入血分,瘀熱互結,主要表現為:

  • 太陽蓄血:表證未解而瘀熱結於下焦,症見發狂、少腹硬滿、小便自利,治宜抵當湯桃仁承氣湯
  • 陽明蓄血:瘀熱結於胃腸,可見便黑、譫語,治宜桃核承氣湯
  • 溫病蓄血:溫熱之邪入營血,致斑疹隱隱、舌絳、神昏等,治宜清熱涼血兼以化瘀,如清營湯加減。

辨證要點

  1. 疼痛:痛處固定不移,拒按,夜間加重(血屬陰,夜亦屬陰,故夜甚)。
  2. 出血:血色紫暗或有血塊,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狀。
  3. 神志異常:瘀熱擾神可見煩躁、發狂,或瘀阻心竅致健忘、神昏。
  4. 舌脈: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沉澀或弦緊。

治法與方藥

蓄血的治療以活血化瘀為總則,根據病位、病性及兼證不同,選擇相應方劑:

  • 上焦蓄血:犀角地黃湯(清熱涼血化瘀)。
  • 中焦蓄血:桃仁承氣湯(瀉熱逐瘀)。
  • 下焦蓄血:抵當湯(破血逐瘀)、或少腹逐瘀湯(溫經化瘀)。
  • 熱病蓄血:若兼表證未解,先解表(如桂枝湯),後攻瘀(桃仁承氣湯)。

蓄血證的辨治需結合臨床表現,細察瘀血所在部位及兼夾之邪,方能精準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