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蓄血發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蓄血發黃

蓄血發黃為中醫病證名,屬黃疸之一種特殊類型,其病因與瘀血內結、阻滯氣機密切相關,多見於外感熱病或內傷雜病過程中,瘀熱互結於下焦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內陷:傷寒太陽病期,邪熱未解,隨經深入下焦,與血相搏,形成瘀熱互結。
  2. 情志鬱結:氣滯日久,血行不暢,瘀阻脈絡,鬱而化熱,熏蒸肌膚。
  3. 跌撲損傷:外力致內出血,離經之血未散,蓄積化熱,影響肝膽疏泄。

瘀血內停,阻礙氣機,肝膽疏泄失常,膽汁不循常道,外溢肌膚,故見身目發黃;瘀熱上擾心神,可見躁狂不寧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身目黃染,其色晦暗或兼青紫。
  • 兼症:小腹硬滿脹痛,按之堅硬;小便自利(與水濕發黃之小便不利鑑別);大便色黑如漆。
  • 舌脈: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沉澀或沉結。
  • 神志症狀:甚者出現煩躁如狂,此為瘀熱擾心之象。

治法方藥

治宜 活血化瘀、瀉熱退黃,主方選 桃仁承氣湯(《傷寒論》)。

  • 組成:桃仁、大黃、桂枝、甘草、芒硝。
  • 方義:桃仁破血祛瘀,大黃瀉下瘀熱,桂枝通陽活血,芒硝軟堅散結,甘草調和諸藥。本方通下瘀熱,使蓄血得去,黃疸自退。

若瘀結甚者,可合用 抵當湯(水蛭、虻蟲、桃仁、大黃),以峻逐瘀血;兼氣滯者,加柴胡、香附疏肝理氣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陽黃:濕熱為患,色鮮如橘,小便黃赤短澀,舌紅苔黃膩。
  • 陰黃:寒濕內阻,色晦暗如煙熏,畏寒喜溫,脈沉遲。
  • 蓄水發黃:小便不利,腹滿而軟,屬水濕停聚,方選茵陳五苓散。

蓄血發黃關鍵在「瘀」,須從血分論治,與一般濕熱黃疸迥異,臨證當細辨。此證亦見於《金匱要略》「瘀熱在裡」之論,後世醫家擴展至內傷雜病範疇,如癥瘕、婦人經閉等兼見發黃者,亦可參考此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