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蓄血腹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蓄血腹脹
概念釋義
蓄血腹脹乃中醫證候名稱,屬腹脹範疇之一,主要由於瘀血內積、阻滯氣機所致。此病證在中醫文獻中可分為兩大類別:其一為廣義腹脹或臌脹範疇內因瘀血所致者;其二特指傷寒病過程中出現的血蓄下焦之腹脹證候。
病理機制
蓄血腹脹之核心病機為"瘀血內停,氣機不暢"。依據《內經》理論,血行不暢則成瘀,瘀血阻滯則氣機升降失司,遂生腹脹。其病理變化可涉及以下方面:
- 血瘀氣滯:瘀血停滯導致肝脾氣機壅塞,經絡不通。
- 熱結血瘀:多見於傷寒證候,太陽表邪化熱入裡,與血相結於下焦。
- 氣虛血瘀:氣虛無力推動血行,久而成瘀,尤見於脾氣虛弱患者。
- 寒凝血瘀:寒邪客於經脈,血行澀滯,阻遏氣機。
此四種病機可單獨或混合出現,形成複雜臨床表現。
臨床表現
基本症狀
- 腹部脹滿不適,按之疼痛或拒按
- 面色黧黑或暗滯
- 舌質紫暗或有瘀斑
- 脈象沉澀或弦緊
分類症狀
第一類(廣義腹脹範疇)
- 腹部脹大如鼓(鼓脹)
- 腹壁青筋暴露
- 伴有其他瘀血徵象如肌膚甲錯
第二類(傷寒蓄血型)
- 表證已解而腹脹持續
- 大便色黑如柏油(遠血)
- 小便自利,色正常或略深
- 或有譫語、發狂等神志症狀
診斷要點
- 四診合參
- 望診:面色、舌象、腹部形態
- 聞診:腸鳴音變化
- 問診:脹滿特點、病程、二便情況
- 切診:腹部觸診、脈象
-
特徵性指標
- 按之疼痛或拒按
- 大便色黑與小便自利(傷寒蓄血型)
- 舌脈呈血瘀之象
-
鑑別診斷
- 與氣滯腹脹、水臌、痰飲腹脹等區分
- 排除現代醫學所稱之腸梗阻、消化道出血等急症
病因分類
外感所致
- 傷寒熱邪內陷與血相結
- 溫病熱入營血
- 寒邪直中血分
內傷所致
- 情志失調致氣滯血瘀
- 飲食不節損傷脾胃
- 久病入絡形成瘀血
- 跌打損傷致內出血
相關經典論述
-
《傷寒論》:"太陽病不解,熱結膀胱,其人如狂,血自下,下者愈。其外不解者,尚未可攻,當先解其外。外已解,但少腹急結者,乃可攻之,宜桃核承氣湯。"
- 《金匱要略》:"病人胸滿,唇痿舌青,口燥,但欲漱水不欲咽,無寒熱,脈微大來遲,腹不滿,其人言我滿,為有瘀血。"
- 《症因脈治·腫脹總論》:"若脈沉結而小便利,大便黑,此蓄血,桃核承氣湯下之。"
治療原則
治蓄血腹脹當以"活血化瘀、行氣消脹"為大法,具體可分:
- 攻下逐瘀法:適用於實證、新病,方如桃核承氣湯、抵當湯(丸)。
- 活血消瘀法:適用於瘀血甚但體質較虛者,方如血府逐瘀湯。
- 行氣活血法:適用於氣滯血瘀並重者,方如膈下逐瘀湯。
- 溫經活血法:適用於寒凝血瘀者,方如少腹逐瘀湯。
治療當隨證施治,靈活變通,並注意病人體質強弱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