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次小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次小趾

次小趾,又稱「小指次指」,即足部第四趾,位於足小趾(第五趾)之側。在中醫學理論中,次小趾雖非十二經脈直接循行之處,但其與足少陽膽經、足厥陰肝經等經脈存在間接關聯,並透過經絡系統與全身氣血運行相應。

從經絡分布而言,足少陽膽經循行於足外側,其分支雖未直接貫穿次小趾,但透過經筋、皮部的聯繫,次小趾仍可反映膽經氣血狀態。此外,足厥陰肝經雖主要行於足大趾,然肝膽相表裡,肝經氣血異常時,亦可能影響次小趾區域的氣血流通。

在臨床診察中,次小趾的形態、色澤、溫度等變化,可作為輔助判斷體內氣血盛衰或經絡失衡的參考。例如,次小趾麻木、疼痛或色澤暗沉,可能提示肝膽經氣滯或血瘀;若見腫脹、發熱,則或與濕熱蘊結有關。

傳統中醫亦重視局部與整體的對應關係,次小趾雖小,然其透過足部反射區理論,可與頭面、胸脅等部位相應。故在針灸或推拿療法時,刺激次小趾周邊穴位(如足竅陰、俠溪等),可間接調理相關臟腑功能。

綜上,次小趾在中醫學中不僅是肢體末端的組成部分,更透過經絡系統與臟腑氣血相連,成為診察與調理人體狀態的細微窗口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