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宣痹通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宣痹通陽
宣痹通陽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通陽法之一,指通過宣散痹阻、溫通陽氣以治療因陽氣不通、陰濁痹滯所致病證的方法。此法主要針對陽氣宣發受阻,導致氣機不暢、濁陰停聚的病理狀態,臨床常見於胸痹、心腹痞悶等證。
核心病機與證候表現
胸痹為宣痹通陽法的典型適應症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胸陽不振,陰寒上乘」,因心肺陽氣虛衰,寒邪、痰濁或瘀血痹阻胸中氣機,使陽氣失於宣通。患者多表現為:
- 心胸悶痛:疼痛可放射至背部,甚則「痛引徹背」,伴緊束感。
- 呼吸不利:輕則短氣,重則喘息不得平臥,因氣機壅滯、肺失肅降所致。
- 舌脈特徵:舌苔多白膩或滑,脈象沉遲或弦緊,反映陰寒內盛之象。
經典方劑與配伍原理
《金匱要略》之栝樓薤白白酒湯為宣痹通陽的代表方,其組方體現「辛溫通陽,豁痰開結」之法:
- 栝樓實(瓜蔞):甘寒滑利,擅長寬胸滌痰,散結導滯,分解痰熱互結之邪。
- 薤白:辛溫苦降,能通陽散結,行氣止痛,尤善疏解胸中寒凝氣滯。
- 白酒:性溫味辛,助藥勢上行,增強溫通經脈、活血行氣之效。
三者配伍,共奏「宣痹以暢氣機,通陽以散陰霾」之功,使胸陽得振,痰濁得化,痹痛自除。
延伸應用與辨證加減
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,依兼證不同發展出系列變方:
- 痰濁壅盛:加半夏、厚朴(如栝樓薤白半夏湯),強化化痰降逆之力。
- 寒邪凝滯:配伍桂枝、附子(如枳實薤白桂枝湯),增強溫散寒凝之效。
- 氣血瘀阻:合丹參、赤芍等活血化瘀藥,針對瘀血痹阻經絡者。
理論淵源與學術背景
宣痹通陽法深植於《黃帝內經》「陽氣者,若天與日」的理論,強調陽氣在人體中的溫煦與推動作用。張仲景在《傷寒雜病論》中進一步確立「陽微陰弦」為胸痹綱要,指出其本為陽虛,標為陰邪乘虛上扰,故治療首重「通補兼施」——既需溫補陽氣之本,又當宣散陰邪之標。此法對後世治療氣滯、痰飲、寒凝所致諸痛具有深遠影響。
現代臨床啟示
雖源自古方,宣痹通陽法於現代仍廣泛用於冠心病、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屬「陽虛寒凝」證者。其價值在於透過調整氣血陰陽的動態平衡,恢復臟腑功能,而非僅著眼於局部病理變化,充分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」的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