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宣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宣劑

宣劑為中醫方劑學「十劑」之一,指具有開郁除塞、宣通壅滯作用之方劑。其核心理論源自《黃帝內經》「木郁達之,火郁發之,土郁奪之,金郁洩之,水郁折之」之治則,強調通過宣散疏導以調暢氣機,解除鬱結。

理論依據

《神農本草經疏》云:「宣者,布也,散也。」徐之才《藥對》明確提出「宣可去壅」,意指宣劑能疏通氣血痰濕之鬱閉。《沈氏尊生書·要藥分劑》進一步闡述:「凡氣血痰食濕火鬱而不散者,皆宜宣之。」此類方劑多由辛散宣透之品組成,藉其升發透達之性,使鬱結得以疏解。

組成特點

宣劑之配伍需根據鬱結性質選擇相應藥物:

  1. 氣鬱

    • 主藥:香附、枳實、桔梗
    • 機理:香附疏肝解郁,枳實破氣消積,桔梗宣肺利膈,共奏開提氣機之效。
    • 代表方:越鞠丸(《丹溪心法》)
  2. 火鬱

    • 主藥:山梔、青黛、連翹
    • 機理:山梔清三焦鬱火,青黛涼血散郁,連翹輕揚透熱,符合「火郁發之」之旨。
    • 代表方:梔子豉湯(《傷寒論》)
  3. 濕鬱

    • 主藥:蒼朮、厚朴、藿香
    • 機理:蒼朮燥濕健脾,厚朴行氣化濕,甚則加防風、羌活等風藥以勝濕。
    • 代表方:平胃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
  4. 痰鬱

    • 主藥:南星、橘紅、半夏
    • 機理:南星化痰散結,橘紅理氣祛痰,甚則用瓜蒂、藜蘈等湧吐痰涎。
    • 代表方:導痰湯(《濟生方》)
  5. 血鬱

    • 主藥:桃仁、紅花、川芎
    • 機理:桃仁破血行瘀,紅花活血通經,川芎行氣活血,體現「血郁行之」之法。
    • 代表方:血府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
  6. 食鬱

    • 主藥:山楂、神櫬、麥芽
    • 機理:山楂消食化積,神櫬健脾導滯,麥芽疏肝和胃,共治食積氣滯。
    • 代表方:保和丸(《丹溪心法》)

臨床應用

宣劑廣泛用於六鬱證(氣、血、痰、濕、熱、食鬱),尤擅長治療因情志不遂、飲食失調或外邪內陷所致之胸膈痞悶、脘腹脹痛、痰壅氣逆等症。其作用不僅限於疏泄,更注重恢復臟腑升降之常,如:

  • 肺氣壅滯:用桔梗、杏仁宣肺止咳。
  • 肝氣鬱結:以柴胡、香附疏肝解郁。
  • 脾胃氣滯:選陳皮、木香醒脾和胃。

歷代醫家對宣劑之運用各有發揮,如李東垣強調「升陽散火」,朱丹溪重視「解郁清熱」,均體現宣劑「因勢利導」之治療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