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宣可去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治療學名詞:宣可去壅

「宣可去壅」為中醫治療學之重要法則,屬「十劑」理論之一,意指運用宣散、開泄之品,以疏通氣機壅滯之證。此概念首載於《神農本草經》,後由《湯液本草》進一步闡釋:「宣可以去壅,姜、橘之屬是也。」強調辛香宣透之藥能化解痰濕、氣鬱等實邪蘊結之病機。

病機與證候特點

壅塞之證多因氣機升降失常,導致痰濕、食積、氣滯等病理產物蘊遏胸膈或中焦。臨床常見表現為:

  • 胸膈痞悶:氣滯痰阻,胸陽不展。
  • 嘔惡痰多:痰濕困脾,胃氣上逆。
  • 痰色白質黏:寒濕內停,肺脾失運。
    此類證候多見於「痰飲病」「痞滿」等範疇,與肺、脾、胃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
經典方藥與配伍

  1. 二陳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
    • 組成: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。
    • 方義:半夏辛溫化痰,陳皮理氣燥濕,二者相配,體現「宣壅」之效;茯苓健脾滲濕,甘草調和諸藥。主治痰濕壅滯之咳喘、嘔惡。
  2. 薑橘之屬
    • 生薑:辛溫發散,和胃降逆,善解寒濕壅胃。
    • 橘皮(陳皮):苦辛溫通,行氣化痰,為治氣滯痰阻要藥。

理論延伸

「宣」法不僅限於藥物,亦涵蓋治法層面:

  • 宣肺:如麻黃、杏仁宣降肺氣,治肺氣壅閉之喘咳。
  • 宣中:如藿香、砂仁芳化濕濁,醒脾開胃。
  • 宣郁:如香附、柴胡疏肝解郁,調暢氣機。

與其他治則之區別

  • 與「通可去滯」之異:「通」側重經絡瘀阻(如血瘀),「宣」則主氣機鬱閉。
  • 與「泄可去閉」之別:「泄」多用於腑實熱結(如大承氣湯),「宣」偏重於輕揚透散。
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氣機調暢」的核心思想,臨床需辨明壅滯之因,靈活運用辛宣、苦降、淡滲等法,以達「結者散之」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