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宣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宣露
宣露為中醫名詞,屬「腎疳五證」之一,最早記載於宋代錢乙所著之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。此證與牙疳密切相關,主因腎陰虧虛或胃火上炎,導致牙齦腐爛、牙齒疏豁,甚則齒牙宣露,伴有口臭、出血等症狀。
在中醫理論中,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,故牙齒病變常與腎氣盛衰相關。若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或胃熱熾盛,循經上擾,皆可灼傷牙齦,腐蝕牙床,形成宣露之證。其病機多涉及腎虛與胃火交雜,臨床常見於小兒疳證或成人陰虛火旺者。
病因病機
- 腎陰虧虛:久病傷腎或先天不足,致腎陰虧損,虛火內生,上灼牙齦。
- 胃火上攻:飲食不節,嗜食辛辣厚味,積熱於胃,火毒上衝,腐蝕牙齦。
- 疳熱內蘊:小兒疳積日久,脾胃受損,濕熱蘊結,化火上炎,發為牙疳,繼而齒牙宣露。
臨床表現
- 牙齦紅腫潰爛,牙根暴露,牙齒鬆動。
- 口氣穢臭,涎唾增多,或見血絲。
- 伴隨口渴、煩躁、舌紅苔黃等熱象,或腰膝痠軟、舌紅少苔等腎陰不足之候。
治法與方藥
- 腎陰虛證:宜滋陰降火,選用《六味地黃丸》加減,或配合知柏地黃丸。
- 胃火熾盛證:當清胃瀉火,方以《清胃散》為主,加黃連、石膏等。
- 疳熱夾雜證:需健脾消疳、清熱解毒,可選《肥兒丸》合《瀉黃散》化裁。
此外,外治法如以黃連、五倍子煎湯漱口,或局部敷以冰硼散,可輔助清熱解毒、斂瘡生肌。此證需辨明虛實,結合整體調理,以防病情深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