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次小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次小指

次小指,又稱「小指次指」,即手之第四指,位於中指與小指之間。在中醫學中,此指雖非十二經脈之主要循行部位,然其與手少陽三焦經、手厥陰心包經等經絡系統有所關聯,尤其於針灸與診療上具一定意義。

經絡聯繫
次小指與手少陽三焦經關係密切。三焦經起於無名指(次小指)末端之關衝穴(井穴),循行於手臂外側,上達頭面。此經主司氣機升降與水液代謝,若經氣不暢,可出現偏頭痛、耳鳴、咽喉腫痛等症,臨床常透過刺激關衝穴以疏調三焦。

穴位應用
關衝穴為三焦經之井穴,位於次小指尺側,指甲角旁約0.1寸處。井穴多主急症與熱病,針刺或點刺放血可清熱開竅,緩解喉痹、目赤等實熱之證。此外,中醫亦重視次小指與全身氣血的對應關係,如手診學中觀察此指形態色澤,可輔助判斷三焦功能狀態。

名詞辨析
古籍中「次小指」與「小指次指」互通,意指「小指之次位」,即第四指。此稱呼突顯中醫對部位描述之精確性,區別於現代解剖學以序數命名之習慣。

臨床意義
次小指雖非五臟經脈直接所屬,然透過三焦經與心包經的聯繫,間接影響氣血運行與內臟功能。例如,關衝穴配伍外關、翳風等穴,可治療少陽經頭面疾患;而心包經之絡脈亦與無名指相關,故心悸、胸悶時或見此指末端麻木。

綜上,次小指於中醫理論中,主要透過經絡穴位與整體生理病理相繫,體現「局部反映整體」之診療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