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宣通水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宣通水道

定義
「宣通水道」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指通過宣發肺氣以促進水液代謝、疏通水濕停滯的治法。其理論根源於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所述:「飲入於胃,游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。」明確指出肺在調節水液運行中的關鍵作用。

生理基礎
中醫認為,肺為「水之上源」,主宣發肅降,其功能體現於兩方面:

  1. 宣發水氣:肺氣將水液向上、向外布散至體表,化為汗液排出。
  2. 通調水道:肺氣肅降,推動水液下輸膀胱,形成尿液。此過程需與脾之轉輸、腎之氣化協調完成。若肺氣壅滯,宣降失常,則水液代謝受阻,導致水濕內停。

病理表現
肺氣失宣、水道不利時,常見以下證候:

  • 主症:咳嗽氣喘、胸悶;水腫(尤以頭面、上半身為著);小便不利。
  • 兼症:胸腹脹滿、舌苔白滑、脈浮滑或濡緩。
  • 病機:外邪犯肺或內傷肺氣,致肺失宣降,水液停聚成濕,外泛為腫,內阻則氣機壅塞。

常用藥物與方劑

  1. 宣肺利水藥

    • 麻黃:辛溫發汗,宣肺平喘,兼利水消腫。
    • 浮萍:辛寒輕浮,發汗解表,透達水濕。
    • 杏仁:苦降肺氣,助水道通調。
    • 桑白皮:瀉肺行水,治水腫喘滿。
  2. 健脾滲濕藥

    • 茯苓皮:專走皮膚,利水消腫。
    • 陳皮:理氣燥濕,助脾運化。
  3. 代表方劑

    • 越婢加朮湯(《金匱要略》):麻黃配白朮,宣肺健脾,治風水證。
    • 五皮飲(《華氏中藏經》):茯苓皮配伍桑白皮,側重皮表水腫。

臨床應用
此法多用於「風水相搏」或「肺氣閉鬱」所致水腫,如急性腎炎初期、過敏性水腫等屬肺氣不宣者。亦適用於濕邪困肺之咳嗽痰稀、胸悶氣促。臨證時須辨明寒熱虛實,若兼風寒表證,可加桂枝、生薑;若肺熱甚,則配石膏、葶藶子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  • 三焦水道論:三焦為「決瀆之官」,與肺共司水液通行。肺氣宣降失常,可影響三焦氣化,治宜宣上焦、暢中焦、滲下焦並用。
  • 「提壺揭蓋」法:比喻通過宣肺開上竅以利下竅(膀胱),為宣通水道的具體實踐,尤適於小便不利屬肺氣閉阻者。
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整體調節」思想,強調肺臟在水液代謝中的樞紐地位,通過調氣以行水,恢復津液正常輸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