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玄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玄府

玄府,又稱元府,為中醫理論中一特殊解剖結構,首見於《素問·調經論》。其名源於兩說:一謂其形態細微幽隱,視不可察,故以「玄」喻其深邃;二謂汗液色玄(青黑),從此孔竅排出,因而得名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在傳統中醫理論中,玄府主要指汗孔,為皮膚表面調節汗液排泄之細微孔竅,與腠理(肌肉與皮膚間的通路)關係密切,共司開闔,調節氣血津液之輸布。

生理功能

  1. 宣泄汗液
    玄府為「汗液之門戶」,其開闔受衛氣調控。正常狀況下,陽氣充盛則玄府開而汗出,陰氣內守則玄府闔而汗止,以此維持體溫平衡。
  2. 通調氣機
    《內經》提出「玄府者,氣門也」,認為其不僅是津液通道,更為氣機升降出入之樞紐。若玄府鬱閉,可導致氣滯、水停、血瘀等病理變化。
  3. 流通神機
    明清醫家如劉完素進一步延伸,提出「玄府」廣義涵蓋全身內外「氣血津液神」通行之微細竅道,與人體神志活動相關聯,此說見於《素問玄機原病式》。

病理表現

玄府功能失調常見以下病機:

  • 鬱閉不暢:風寒外束或濕熱內蘊,導致玄府閉塞,表現為無汗、水腫或皮膚瘙癢。
  • 開闔失常:衛氣虛弱則玄府不固,自汗不止;陽熱亢盛則開泄過度,見大汗淋漓。
  • 津氣凝滯:若玄府長期鬱滯,可演變為痰濁、瘀血,形成痺證、癭瘤等頑疾。

臨床應用

治法上重視「開玄府」與「固玄府」:

  • 開通法:如麻黃、細辛辛溫發散,通竅解表;或用風藥勝濕,如防風、羌活。
  • 固攝法:玉屏風散益氣固表,或五味子、牡蠣斂汗收澀。
  • 廣義玄府病變(如目竅昏矇、經絡阻滯)則需結合通絡透邪,如蟬蛻、地龍等蟲類藥。

玄府理論體現中醫「微觀整體觀」,從細微結構詮釋人體氣血津液運化,亦為後世「透邪療法」與「通絡學說」奠定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