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痃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痃癖,為中醫古籍所載之腹脅病症,其名始見於《外臺祕要》卷十二,乃指臍腹兩側或脅肋部位筋脈拘急攻痛之證候。此症形成之機理,核心在於氣血失和、經絡壅滯,復因食積內停、寒邪凝結而作。

考《太平聖惠方》詳述其病形:「痃者,伏於臍周,左右如弦索狀,或粗如臂,或細似指,乃氣機結聚而成;癖者,潛居兩脅,時有移位,狀若隱匿。」雖二者病位有殊,然其病源皆由陰陽乖戾、經脈痞塞所致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更進一步指出,此乃「飲食不消,寒溫失度,邪氣搏於經絡」使然。

其辨證要點有三: 一為氣滯血瘀型,證見痛處固定拒按,舌現紫斑,當用桃仁丸活血祛瘀,或檳榔子丸行氣破結; 二為寒凝積聚型,多因外感冷邪發作,痛時喜溫畏寒,可選蔥白散溫通,繼進雞鳴丸消積; 三為肝脾失調型,見脅腹脹痛牽引,脈弦而滯,宜取木香順氣散化裁,去蒼朮之燥,加郁金、延胡索以調暢氣機。

歷代醫家治法雖異,然總不離「通」字要訣。如《醫宗金鑒》強調「結者散之」,尤重柴胡、香附等疏泄藥材;而《證治準繩》則輔以鱉甲、三稜等軟堅之物,足見此證治療需標本兼顧,氣血同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