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痃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痃氣

痃氣為中醫學病名,乃「痃」之別稱,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四十九。此症屬中醫積聚病範疇,多因氣機鬱滯、痰凝血瘀結聚而成,臨床表現以腹部或肋下出現條索狀結塊為主要特徵,常伴有局部脹痛或不舒之感。

病因病機

痃氣之形成,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尤以肝脾二臟為要。肝主疏泄,脾主運化,若情志不遂、飲食失節,或外邪侵襲,導致肝氣鬱結,脾失健運,則氣滯、痰凝、血瘀互結,漸成痃積。古人云:「痃者,懸也,以其形似懸掛之狀」,形象描繪其病理特徵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有形結塊:多見於腹部兩側或肋下,觸之有形,或如弦索,或如臌脹,推之可移,按之則痛。
  • 氣機不暢:常伴胸脅脹滿、噯氣頻作,情志波動時症狀加劇。
  • 痰瘀徵象:舌質暗或有瘀斑,脈多弦澀,提示氣血瘀滯之候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法以疏肝理氣、化痰散結、活血化瘀為主,臨床常選用:

  • 藥物療法:如《太平聖惠方》所載之「痃氣丸」,或以柴胡疏肝散、鱉甲煎丸等方加減。
  • 外治療法:配合膏藥外敷或針灸(取章門、期門等穴),以疏通局部經絡氣血。

痃氣之辨治,需結合患者體質及病勢深淺,區分氣結、血瘀、痰凝之偏重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對此症論述頗多,如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明其與癥瘕之異同,可供臨床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