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懸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懸疔
病名:懸疔,又稱「蒂丁腫」,為中醫喉科病症之一,特指懸雍垂(又稱「蒂丁」)出現腫脹、疼痛或化膿的病變。此症首見於清代《焦氏喉科枕秘》卷一,記載:「蒂丁腫,後號懸疔。」
病因病機:
懸疔多由外感風熱邪毒,或肺胃火熱上壅咽喉所致。風熱外襲,可鬱結於咽喉;若肺胃素有積熱,復感外邪,則熱毒熾盛,循經上攻,聚於懸雍垂,致氣血壅滯,化腐成膿,遂發為懸疔。此外,過食辛辣炙煿、飲酒過度,亦可能引動內火,加重病情。
臨床表現:
患者多見懸雍垂紅腫脹大,形如粟粒或豆狀,疼痛劇烈,咽部異物感明顯,甚則吞咽困難、言語不利。若熱毒壅盛,可伴隨發熱、口乾、舌紅苔黃等全身症狀;若成膿,則局部可見黃白色膿點。
證候分型:
- 風熱外襲型:懸雍垂紅腫初起,咽痛,伴惡風發熱,舌紅苔薄黃。
- 肺胃熱盛型:腫痛劇烈,咽部灼熱,口臭煩渴,便秘溲赤,舌紅苔黃膩。
- 熱毒成膿型:局部膿成,跳痛明顯,或見破潰流膿,身熱不退。
治法方藥:
中醫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為主,依證型選方:
- 風熱外襲:可選用疏風清熱湯加減,如金銀花、連翹、牛蒡子、薄荷等。
- 肺胃熱盛:宜清咽利膈湯加減,常用黃芩、栀子、大黃、玄參等。
- 熱毒成膿:治以仙方活命飲合五味消毒飲,輔以排�散結之品,如皂角刺、穿山甲(現多以代用品替代)。
外治方法:
- 吹藥:以冰硼散、珠黃散等吹敷患處,清熱解毒。
- 針刺:於少商、商陽等穴點刺放血,瀉熱消腫。
- 含漱:用黃連、甘草煎湯漱口,以清熱解毒。
懸疔一病,雖屬局部病變,然其成因與全身氣血失調相關,臨牀須辨明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對喉科病症論述頗詳,如《喉科指掌》《瘍醫大全》等,皆可為臨證參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