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懸極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懸極俞,又稱「懸樞」,為中醫經絡學說中的經穴別名,屬督脈要穴之一。其名「懸」喻指懸掛、承托之意,「極」為樞紐、關鍵,而「俞」即腧穴,三者合稱凸顯此穴於人體中軸的樞紐特性,與氣機升降、腰脊調控密切相關。

定位與解剖

懸極俞位於後背正中線,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處,與懸樞穴位置重合。按現代解剖學視角,其深層分布有棘上韌帶、棘間韌帶及腰背筋膜,並與脊髓神經後支及腰動脈分支相鄰,針刺或艾灸此穴需考量局部解剖層次。

經脈歸屬與功能

  1. 督脈之要:督脈總攝一身陽氣,懸極俞位居腰脊轉折處,為陽氣由下焦上達之樞紐,傳統文獻載其可「提振督脈陽氣」,主治中焦虛冷、腰脊強痛。
  2. 轉輸之效:此穴為腰腹氣機升降之樞,與腎氣相通。《針灸甲乙經》提及其能「利腰脊、通腑氣」,臨床用於緩解腹脹、腸鳴等腑氣不暢之症。
  3. 與帶脈相應:腰為帶脈所繞,懸極俞透過督脈與帶脈的經別聯繫,間接影響下元固攝,故古代醫家有「懸極俞溫則帶脈緊」之說,可用於腰膝痠軟之證。

古典文獻考據
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將懸極俞列為「腰脊風冷」之要穴,強調其艾灸溫通之效。
  • 《針灸聚英》指出此穴別名懸樞,並載其針刺深度「三分為度」,反映古人對腰椎部位施術的謹慎。

臨床應用舉隅

  • 腰脊疾患:配合命門、腰陽關,施以溫針或隔薑灸,用於寒濕腰痛。
  • 脾胃虛弱:與中脘、足三里配伍,調理中焦陽氣不振所致之腹瀉、完穀不化。
  • 督脈瘀阻:作為刺絡放血之輔助穴,針對外傷或氣滯導致的脊背僵直。

懸極俞之應用,體現中醫「經穴異名同源」之特點,其功能縱貫腰脊、橫連腹背,在督脈腧穴中兼具樞紐與轉輸雙重作用,值得深入探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