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懸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懸漿
別名與出處
懸漿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宋代《針灸資生經》,係承漿穴之異稱。後世醫籍多沿用此說,歸屬於任脈經穴體系。
穴位定位與解剖
懸漿(承漿)位於人體面部,當下唇正中凹陷處,即下頦唇溝之中央。解剖層次上,該處分布有下唇動、靜脈分支,及頦神經末梢支,深層為口輪匝肌。
中醫理論與功能
- 經脈歸屬:懸漿屬任脈,為手足陽明、督脈、任脈之交會穴。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其「為足陽明、任脈之會」,具調和陰陽、通絡開竅之效。
- 主治範疇:
- 口腔疾患:主治口舌生瘡、流涎、齒齦腫痛,能清瀉陽明胃經積熱。
- 神志病症:古代文獻提及其可緩解癲疾、驚風,近代針灸應用於面癱或中風後言語不利。
- 局部作用:刺激此穴可改善頦部氣血循環,用於顏面麻痹或三叉神經痛之輔助治療。
刺灸法與配伍
- 針刺:直刺0.2~0.3寸,局部脹麻感為宜,或向左右橫刺透地倉。
- 艾灸:古籍載「灸三壯」,現代少用灸法。
- 配伍:
- 配合廉泉、通里,治言語障礙。
- 配頰車、合谷,療口角歪斜。
古文獻佐證
《醫宗金鑒》謂承漿「主治口噤不開」,而《類經圖翼》強調其「瀉胃火,止牙痛」之功,與懸漿別名互通。
懸漿之稱雖鮮見於臨床,然其與承漿同源異名,沿用於歷代針灸理論,體現中醫穴位命名之文化脈絡與實用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