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懸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懸絕脈象詳解

定義與溯源
「懸絕」為中醫脈學專有名詞,首載於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,用以描述真臟脈顯現時,某臟脈象與他臟脈氣斷裂、獨異的危重病候。其名取義於「懸」之孤懸無依、「絕」之敗絕欲斷,反映臟氣衰竭、陰陽離決之象。

脈象特徵與機理

  1. 臟脈獨顯
    「懸絕」最顯著特徵為單一臟腑脈象突亢或極衰,如肝病危重時,關脈(肝脈位)獨見弦急如刀刃,而他臟脈位(寸、尺)反呈微弱散亂,形成「肝至懸絕」之態。此乃該臟真氣外泄,失去與全身氣血調和之能。
  2. 脈動節律異常
    一說「懸」指脈來乍疏乍密,忽有忽無,如懸物搖曳不定;「絕」則為脈動間歇延長,甚則「良久一動」,屬《難經》所謂「雀啄」「屋漏」等怪脈範疇。此類脈象提示臟腑氣機壅滯或元氣將脫。

與真臟脈的關係
懸絕脈本質為真臟脈外現的表現形式之一。據《內經》所述,真臟脈是「五臟之氣敗露,不藏於胃」的徵兆。當某臟懸絕脈現,意味其失去胃氣濡養,呈現本臟獨有的敗象:

  • 肝懸絕:弦急堅硬,如按琴絃而無韌性
  • 心懸絕:洪大搏指,散亂不聚
  • 脾懸絕:弱而乍數乍疏,如代脈中止
  • 肺懸絕:浮虛無根,毛羽飄散
  • 腎懸絕:沉微欲絕,按之如索

臨床意義與預後判斷
《素問》以「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」為例,揭示此脈與臟氣衰竭的天數推算相關。中醫認為,五臟懸絕脈現後,死亡日期可依五行生剋推演:

  • 肝屬木,木數爲八,故「十八日」暗含木氣衰竭後二週期(8×2+2)的氣機盡絕
  • 同理,「心至懸絕九日死」(火數七,7+2)等,皆反映臟氣自敗的時序規律

脈學延伸探討
懸絕脈的辨識需結合「胃、神、根」三要素:

  • 無胃氣:脈失從容和緩之性,呈現本臟極端特徵
  • 無神:脈律紊亂,應指僵硬或渙散
  • 無根:寸關尺三部脈氣斷續不相接續

此脈象多見於晚期癥瘕積聚、消渴變證、中風脫症等,為「陰陽離決,精氣乃絕」的直觀體現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提及「脈懸絕者死」,李時珍《瀕湖脈學》亦歸類於「七怪脈」,均強調其預後凶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