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懸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懸命
一、詞源與哲學意涵
「懸命」一詞首見於《素問·寶命全形論》,原文云:「夫人生於地,懸命於天,天地合氣,命之曰人。」王冰注釋:「命惟天賦,故懸於天。」此處「懸命」為中醫哲學對生命本質的詮釋,強調人之生命源自天地之氣的交感,其存續維繫於自然規律,反映「天人相應」的核心思想。在古典醫籍中,此概念亦隱含「性命相依」之養生觀,認為調攝臟腑、平衡陰陽,乃順應天命之舉。
二、作為經外穴位的懸命穴
1. 穴位定位與別稱
懸命穴屬經外奇穴,見載於《千金要方》,別名「鬼祿」。其位於上唇繫帶中點處,屬口腔內特定刺激點。
2. 主治病證
此穴為急救與神志病常用穴,主治:
- 神志異常:如癲狂、昏迷譫語、癇證(小兒驚癇),古代醫家認為其能通調心神、開竅醒腦。
- 急症處理:配合人中(水溝穴)、十宣等穴,用於中風閉證或熱病神昏。
3. 刺灸法
古籍記載以毫針直刺0.1~0.2寸,現代臨床多點刺出血或淺刺。
三、穴名深義與理論基礎
「懸命」之名兼具象徵與功能意義:
- 象徵層面:對應「人命繫於天」的哲學觀,穴位所在之上唇繫帶被視為「承天接地」之樞紐。
- 經絡聯繫:任脈環口唇,而督脈貫脊入腦,此穴可視為二脈氣血交會之輔助通路,故能調和陰陽、醒神開竅。
四、古典醫籍之應用
《千金要方》強調此穴治「狂言咒詈」(癲狂譫語),後世《針灸集成》進一步載其配合少商、隱白治小兒驚風。明代《類經圖翼》則列為「十三鬼穴」之一(鬼祿),用於驅邪安神。
五、現代中醫解讀
從神經反射角度,刺激上唇繫帶可經三叉神經分支影響腦幹網狀結構,調節覺醒狀態,間接印證古籍「醒神」之效。然此穴今多作為輔助配穴,臨床仍需辨證施治。
(全文完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