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懸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懸癖 (Xuán Pǐ)

懸癖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特殊病證,出自《諸病源候論·癖病諸候》,主要是指發生在脅肋部的一種病理狀態,其特徵性表現為脅下出現如弦索狀的突起,並伴有咳唾時牽引脅下疼痛的症狀。

病名釋義

「懸癖」一詞中,「懸」意指懸掛、懸垂之狀,形容病位在脅肋之間的懸垂位置;「癖」在中醫學中指積聚不散的病邪,常指氣機鬱滯形成的病理產物。隋代巢元方在《諸病源候論》中明確指出:「懸癖者,謂癖氣在脅肋之間,弦亙而起,咳唾則引脅下懸痛,所以謂之懸癖。」

病理機轉

懸癖的形成與肝膽經脈氣機不暢密切相關。脅肋部為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所過之處,當情志不遂、飲食失節或外邪侵襲時,可導致:

  1. 肝氣鬱結:肝主疏泄,情志抑鬱則肝氣不疏,經氣阻滯於脅肋
  2. 痰飲內停:脾失健運則水濕停聚,化為痰飲,流注脅下
  3. 氣血瘀阻:氣滯日久則血行不暢,形成瘀血痹阻脈絡

此三者往往相互影響,最終形成氣滯、痰凝、血瘀互結的病理狀態,表現為脅下弦索狀物。

臨床表現

懸癖的典型症狀包括:

  • 局部體徵:脅肋部可觸及條索狀物,如弦索般緊繃突起
  • 疼痛特點
    • 平時脅肋部脹滿不舒
    • 咳唾或深吸氣時牽引脅下疼痛加劇
    • 疼痛呈掣痛或懸吊樣痛
  • 伴隨症狀
    • 胸悶氣短
    • 善太息
    • 食慾減退
    • 部分患者可見舌質暗紅、苔薄白或膩,脈弦或弦滑

鑑別診斷

與其他脅痛病證相區別:

  • 肝著:脅痛如物壓迫,無明顯弦索狀物
  • 積聚:腹內結塊固定不移,與懸癖的脅肋局部表現不同
  • 懸飲:胸脅脹滿,咳唾引痛,但以水飲停聚為主,無弦索狀突起

古代醫家論述
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後世醫家對懸癖亦有發揮:
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稱其為「肝癖」
  • 《類證治裁》提及此證多因「怒氣傷肝,鬱而不達」
  • 《張氏醫通》認為可因「痰凝血瘀,結於肋下」

治療原則

針對懸癖的中醫治療主要圍繞:

  1. 疏肝解鬱:調暢肝膽氣機
  2. 化痰散結:消除脅下痰飲積聚
  3. 活血通絡:消散瘀阻,通暢經脈
  4. 理氣止痛:緩解咳唾引痛症狀

具體治法當辨證施治,根據氣滯、痰阻、血瘀的偏重調整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