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懸旗小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懸旗小舌,亦稱懸旗風,屬中醫喉科病症範疇,專指懸雍垂(俗稱小舌)下端尖部突發血泡之症候。其名源於《喉科指掌》卷六所載:「懸旗風生於小舌下尖垂,頭變圓,粗如桂圓核大,紅如櫻桃。」形象描繪患處形色特徵。

病機與病因
中醫認為,本病多因過嗜辛辣炙煿、醇酒厚味,致胃火熾盛,循經上炎,鬱積於咽喉。足陽明胃經「循喉嚨,入缺盆」,胃火內蘊,燔灼血絡,血熱妄行,外溢成泡,故見懸雍垂末端腫脹如核、色赤若櫻桃。此外,情志化火或外感風熱引動內火,亦可成為誘因。

證候特點

  • 局部表現:患處多呈圓球狀隆起,大小似龍眼核,色澤鮮紅或暗紅,表面光滑透亮,觸之柔軟有波動感。
  • 伴隨症狀:或見咽痛灼熱、吞嚥不利、口乾口臭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等胃火熾盛之象。

鑑別要點
需與「喉癰」「喉息肉」相區別:

  • 喉癰多伴化膿,疼痛劇烈,周圍組織焮紅;
  • 喉息肉生長緩慢,色澤淡白或灰白,質地韌實;
  • 懸旗小舌則起病較急,血泡局限於小舌尖端,色紅質軟,無化膿傾向。

論治原則
傳統治法以清胃瀉火、涼血消腫為主,方選清胃散、涼膈散加減。外治可用銀花、甘草煎湯漱口,或吹以冰硼散、珠黃散等清熱解毒之劑。古籍《瘍醫大全》更提及針刺放血法,刺破血泡排出瘀血,繼用藥粉外敷,以收斂止血。

相關理論延伸
此症體現中醫「火性炎上」之病機特點,尤其與「陽明經熱」關係密切。清代《醫宗金鑑》強調:「咽喉諸熱,皆歸陽明」,故臨床辨證時,除局部症狀外,須參合全身脈證,判斷火熱之虛實與兼夾因素(如濕、瘀),以擬定針對性治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