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懸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懸蜞
懸蜞,又名懸蜞風,為中醫喉科病名,屬咽喉腫閉類疾患,首載於《咽喉脈證通論》。其病症主要表現為上齶腫垂,形如蜞(水蛭)懸掛,故而得名,臨床以咽喉閉塞、呼吸吞咽不利為特徵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懸蜞多由風熱邪毒或痰火鬱結上攻咽喉所致。足陽明胃經與手太陰肺經循行於咽喉,若外感風熱或內生痰火,循經上擾,燻灼喉關,致氣血壅滯,局部肌膜腫脹,甚則下垂,阻塞氣道。另亦有因脾虛濕盛,水濕凝結成痰,痰濕互結於上齶而發病者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咽喉腫痛,上齶垂部膨隆下垂,色紅或紫暗,伴有吞嚥困難、言語不清,嚴重者呼吸受阻。若屬風熱實證,多兼見發熱、口渴、舌紅苔黃;若為痰濕阻滜,則見胸悶、舌苔膩滑等症。
辨證論治
古籍記載懸蜞風治法以清熱解毒、化痰散結為主,視證型配伍:
- 風熱襲喉:選用清咽利膈湯(《喉科紫珍集》),含黃芩、梔子、連翹等清瀉肺胃之火。
- 痰火鬱結:宜黃連解毒湯合二陳湯,佐以浙貝母、瓜蔞仁化痰開結。
- 濕瘀互阻:可投桃紅四物湯加皂角刺、牡蠣,活血化瘀以消腫。
外治方面,古法曾以刺血泄熱或吹藥(如冰硼散)局部清熱消腫,然具體操作須依病情而定。
與相關病症鑑別
懸蜞需與喉癰(膿成之癰腫)、乳蛾(扁桃體腫大)區分。其特徵在於病位偏重上齶垂部,腫物下垂如囊,而喉癰多伴膿液,乳蛾則發於喉核。
此病名現今臨床較少沿用,然其病理機轉仍存於中醫喉科辨證體系中,對理解咽喉腫閉類疾病具參考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