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懸蜞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懸蜞風

病名:懸蜞風,又稱「懸蜞」、「懸蜞蟲毒風」,屬中醫喉科病症,指上齶腫脹疼痛、咽喉不利之疾。其病因多責之上焦熱毒蘊積,風痰壅塞,氣血瘀滯所致。

病因病機
《焦氏喉科枕秘》卷一載:「上焦蘊積熱毒,風痰塞壅而起。」說明此病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傷飲食辛辣炙煿,致肺胃積熱,上攻咽喉;或情志失調,肝鬱化火,循經上炎,灼傷上齶。熱毒熾盛,煉液為痰,痰熱互結,阻滯氣機,遂發腫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上齶紅腫脹硬,疼痛劇烈,甚則潰膿,咽喉窒塞,吞嚥困難。
  • 全身症狀:或伴發熱、口乾煩渴、頭痛、舌紅苔黃、脈洪數等熱象。

鑑別診斷
與「上齶癰」、「重癰」相似,然懸蜞風更側重於熱毒與風痰交結之病機,病位偏於上齶前部,症勢急驟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治則:清熱解毒、化痰散結、消腫止痛。
  • 主方:以《三黃涼膈散》加減為宜,取黃連、黃芩、梔子瀉火解毒,連翹、薄荷疏風散熱,配合桔梗、甘草利咽排膿。若痰熱盛者,可佐貝母、瓜蔞化痰;氣滯腫甚者,加赤芍、丹皮涼血活血。

相關條目
懸蜞風與「上齶癰」、「重癰」等證均有咽喉腫痛之象,然病因病機各異,臨證須辨明標本,隨證施治。其名「懸蜞」,或喻腫脹下垂如蜞(水蛭)之狀,以象形喻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