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懸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懸泉
懸泉為中醫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千金要方》,所指即為中封穴,屬足厥陰肝經之要穴。以下詳述其定位、功效與臨床應用:
穴位定位
懸泉(中封)位於足背內側,於內踝前下方,當商丘穴與解溪穴連線之間,脛骨前肌腱內側凹陷處。取穴時,可令足背屈,見明顯肌腱凹陷處即為此穴。
經絡歸屬與特性
懸泉為肝經之經穴,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言:「所行為經」,意指氣血流注至此處,猶如江水奔湧,氣勢漸盛。其性屬金,金能制木,故對肝經氣機鬱滯或肝陽上亢之證具調節作用。
主治功效
- 疏肝理氣:主治肝鬱氣滯所致之胸脅脹滿、悒鬱不樂,亦能緩解疝氣疼痛。
- 清利下焦:用於小便不利、遺精、白濁等下焦濕熱證候。
- 通絡止痛:改善足踝腫痛、筋脈拘急,或行走不利之症。
- 調和脾胃:輔治脘腹脹滿,因肝氣犯胃所致之消化異常。
操作方法
臨床常以針刺或艾灸施治:
- 針刺:直刺0.5~0.8寸,局部酸脹感可沿肝經上行。
- 灸法:艾條溫和灸10~15分鐘,適用於寒濕痹痛。
配伍應用
- 配太沖穴(肝經原穴),增強疏肝解鬱之效。
- 配三陰交(足三陰之交會),調治泌尿生殖系統疾病。
- 配足三里(胃經合穴),協調肝胃氣機,緩和脘腹不適。
懸泉(中封)之名,或取其位處踝前凹陷如「泉」,而經氣「懸」聚之意,體現中醫穴位命名之象徵智慧。此穴臨床應用廣泛,尤重於調暢肝經氣血,為針灸療法中不可或缺之要穴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