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懸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懸澀脈詳述

懸澀為中醫脈診術語,形容脈象虛浮無根、搏動艱澀,屬胃氣衰敗、真臟脈現之危候。此脈象特徵為:

  1. 懸浮無根:脈位淺表,輕取即得,但重按則散,如懸空浮散,缺乏沉穩之根基,提示臟腑精氣外泄,陰陽離決。
  2. 往來艱澀:脈流滯澀不暢,似刀刮竹,主氣血枯竭、經脈失養,臟腑功能幾近停滯。

病機與臨床意義

  • 胃氣亡絕:依《內經》「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死」之論,懸澀脈反映胃氣(後天之本)已脫,化源斷絕。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直言「懸澀者曰死」,尤見於「腸澼」(痢疾等重症)而身不熱者,若脈反見滑大尚存生機,懸澀則預後極差。張志聰注釋強調,此脈象標誌「陽明生氣已脫」,陽明屬胃,主納穀生血,其氣敗則五臟失養。
  • 真臟脈現:懸澀脈屬無胃、無神、無根之真臟脈範疇,常見於久病重疾末期,如癆瘵、腫瘤晚期、臟器衰竭等,氣血陰陽俱耗,脈道失充而生澀滯。

古今脈學延伸

  • 《脈經》將類似脈象歸於「浮澀」或「散澀」,強調其「浮大中空,按之如蔥管」的特點,與懸澀之無根特性相類。
  • 後世醫家提出「澀中帶懸」者,多責之於腎陽衰微(命門火衰),無法溫煦脾土,致胃氣消亡,此類病患常見形銷骨立、泄利無度等症。

此脈象自古為醫者所惕,涉及生死判斷,需四診合參,慎察神氣、舌苔、二便等兼證,然其本質終屬正虛至極,救治極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