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懸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懸水
定義
懸水,又稱玄水,屬中醫水腫病分類中的「十水」之一,其特徵為水腫先從面部開始,逐漸蔓延至足部。此病名首見於隋代巢元方所著《諸病源候論·水腫病諸候》,書中明確指出:「懸水者,先從面腫至足,其根在膽。」顯示其發病機制與膽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病機與病因
根據中醫理論,懸水的形成主要與「膽」的功能異常有關。膽為中樞之腑,主決斷,並與肝相表裏,共同調暢氣機。若膽氣鬱滯或膽經濕熱內蘊,可導致氣機不暢,水液代謝失常,水濕停聚而發為水腫。
此外,懸水的病機亦可能涉及以下幾個方面:
- 三焦氣化不利:三焦為水道,膽氣鬱滯可影響三焦運化,使水液停滯。
- 肝膽濕熱:濕熱內蘊,熏蒸膽腑,阻礙水液正常輸布,導致腫脹由頭面下行至足。
- 脾胃失調:膽病及脾,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加重水腫症狀。
臨床表現
懸水的典型症狀為水腫始於面部,尤其是眼瞼、顴部,逐漸向下延伸至四肢及足部。患者可能伴隨以下證候:
- 頭面浮腫明顯,按之凹陷
- 胸脅脹滿,口苦咽乾
- 小便短赤或不利
- 舌質偏紅,苔黃膩,脈弦滑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懸水,首重疏利膽氣,兼以清熱利濕、疏通三焦。常用治法包括:
- 疏膽利水:選用柴胡、黃芩、鬱金等藥物疏泄膽鬱。
- 清熱祛濕:配伍茵陳、梔子、澤瀉等清利濕熱。
- 健脾滲濕:輔以茯苓、白朮、薏苡仁等健脾化濕。
若病久及腎,則需酌加溫腎利水之品,如附子、桂枝等,以助氣化。
相關概念
懸水與其他水腫類型有所區別:
- 風水:水腫始於眼瞼,迅速遍及全身,多因風邪犯肺所致。
- 正水:水腫伴隨喘息,病位偏於腎。
- 石水:水腫以下肢為主,腹滿不喘,與腎陽不足相關。
懸水因屬「十水」之一,臨床辨證時需與其他水腫病鑒別,尤其注意其「根在膽」的病機特點,以免誤治。
(本文基於古典醫籍及中醫理論整理,僅供學術參考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