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懸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懸小」詳解

懸小,又稱懸脈或懸絕脈,是中醫脈診中一種特殊脈象,其特徵與臨床意義值得深入探討。

懸小脈的基本特徵

懸小脈具有兩種主要詮釋:

首先,懸小特指脈象如懸掛之物般浮動無根,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記載:「乳子而病熱,脈懸小者何如?」此類脈象表現為寸關尺三部脈位中,上下(寸、尺)皆微弱難尋,僅中部(關脈)尚可觸及,彷彿物體懸掛中間,上下空虛無物。

另一說認為懸小乃指脈形極端細小,異於尋常脈象。《脈經》稱此脈象為「懸絕」,表明其程度異常顯著。無論何種解釋,懸小脈皆屬異常脈範疇。

懸小脈的病因病機

此脈象主要反映心腎氣血虧虛之證:

  1. 心氣不足:心主血脈,心氣虛弱則脈道失充,導致脈象無根
  2. 腎氣虧損:腎為先天之本,腎氣不足則脈失根本,出現懸浮無根之象
  3. 陰陽兩虛:氣血枯竭,陰陽俱不足,致使脈道難以充盈
  4. 真氣離散:病情危重時,正氣外散,亦可見此脈象

臨床鑑別要點

  1. 與弱脈區別:弱脈沉細無力,但三部皆可及;懸小則上下不可得
  2. 與微脈區別:微脈極度細弱,但仍分部;懸小特在無根
  3. 與虛脈區別:虛脈浮大中空;懸小偏於細小無根
  4. 與芤脈區別:芤脈浮大中空如蔥管;懸小則多細小

值得關注的是,《黃帝內經》中關於「懸小」的記載,在《素問·玉機真藏論》亦有出現:「真肝脈至,中外急,如循刀刃,責責然,如按琴瑟弦,色青白不澤,毛折,乃死。真心脈至,堅而搏,如循薏苡子,累累然,色赤黑不澤,毛折,乃死。真肺脈至,大而虛,如以毛羽中人膚,色白赤不澤,毛折,乃死。真腎脈至,搏而絕,如指彈石,辟辟然,色黑黃不澤,毛折,乃死。真脾脈至,弱而乍數乍疏,色黃青不澤,毛折,乃死。諸真藏脈見者,皆死不治也。」

這段經文暗示懸小脈可能與真臟脈相關,屬危重症候。後世醫家如張仲景、王叔和等亦對此脈象有進一步闡發,認為其多見於疾病轉歸的關鍵階段。

歷代醫家見解

《脈經》將懸脈列為二十四脈之一,王叔和言:「懸脈如懸物之動,微而無根。」元朝滑伯仁在《診家樞要》中特別指出:「懸小無根者,元氣將脫也。」明代李中梓《診家正眼》則強調:「懸脈無根,陰陽離絕之兆。」

特殊情形探討

在具體臨床中,「懸小」脈象的表現尚需結合其他症候綜合判斷:

  1. 體虛外感:體虛者外感發熱時,若見懸小脈,往往提示正不勝邪
  2. 產後發熱:《金匱要略》所謂「新產婦人有三病」,若見此脈需警惕
  3. 久病轉歸:慢性病患突現懸小之脈,可能提示病情惡化
  4. 陽氣外脫:休克前期可出現此類脈象,屬危急之兆

清代周學海在《脈簡補義》中有言:「懸脈輕按即無,中候尚見,沉候又無,是陰竭而陽無所附,陰陽欲離之狀。」此論點明了懸小脈的深層病機。

懸小脈作為中醫脈診中的特殊脈象,其理論根源可追溯至《黃帝內經》,歷代醫家均有補充發展,至今仍對臨床辨證具有重要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