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懸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懸心
懸心為中醫證名,指胃脘部出現懸空不實之感,多因胃熱熾盛,灼傷胃陰所致。此證與「嘈雜」相似,然臨床表現更為急切。《靈樞·師傳》明確記載:「胃中熱則消穀,令人懸心善飢。」意指胃火亢盛,加速穀食消化,導致患者胃部空虛不適,並伴隨明顯飢餓感。
病因病機
- 胃熱內蘊:過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化火,鬱熱內生,上灼胃腑,耗傷津液,使胃失濡潤,而發懸心。
- 陰虛火旺:素體陰虛,或久病耗傷胃陰,虛火內擾,胃絡失養,遂生懸空之感。
- 肝胃鬱熱: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氣鬱化火,熾於中焦,亦可誘發此證。
臨床表現
- 胃脘部空洞不適,似飢非飢,似痛非痛,甚則如火灼。
- 伴隨消穀善飢、口乾口苦、心煩易怒、舌紅苔黃等熱象。
- 若陰虛為主,可見舌瘦少津、脈細數;若實熱偏盛,則苔黃燥、脈滑數。
辨證分型
- 實熱型:胃脘灼熱,拒按,渴喜冷飲,大便乾結,脈洪大有力。
- 虛熱型:胃中隱痛,飢不欲食,口燥咽乾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肝胃不和型:脅脹噯氣,情緒波動時症狀加劇,脈弦數。
相關典籍延伸
除《靈樞》外,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提及:「胃熱則消穀,穀消則善飢,此懸心所由來也。」強調胃火與飢餓感的關聯。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指出,懸心亦可因「痰火內鬱」所致,症見胸悶嘈雜,苔黃膩,需結合化痰清火法治療。
鑑別診斷
- 嘈雜:胃中煩擾不寧,似飢非飢,但無明顯懸空感,多因脾胃虛弱或痰熱內擾。
- 心下痞:胃脘堵悶,按之柔軟,無飢餓感,多屬寒熱錯雜或氣機壅滯。
治法與用藥(此段僅闡述理論,不涉臨床建議)
實熱者宜清胃瀉火,如白虎湯加減;陰虛者宜滋陰降火,如益胃湯;肝胃鬱熱者則用化肝煎合左金丸疏肝和胃。若夾痰熱,可佐黃連溫膽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