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懸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懸飲
病名。屬中醫「四飲」之一,指水飲之邪停聚於脅肋部位,引發咳唾牽引疼痛之病證。典出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》:「飲後水流在脅下,咳唾引痛,謂之懸飲。」其病機多因三焦氣化不利,水液代謝失常,或肺失宣降、脾失健運,致水濕內停,滲流脅下,結為有形之邪,阻滯少陽經絡,影響肝膽疏泄,遂成此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脅下脹滿或疼痛,咳嗽、咯痰或唾涎時疼痛加劇,痛勢牽引至胸背,轉側身軀或深呼吸時尤甚。
  • 兼症:或見乾嘔、短氣(呼吸急促)、納呆(食欲不振),舌苔白滑或膩,脈沉弦。若久病不愈,可伴見形體消瘦、氣血兩虛之象。

病位與病性
病位主要在脅肋,涉及肝、肺、脾三臟。初期多屬實證,以水飲內停為主;久則可兼見氣滯、血瘀,或轉為本虛標實之候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攻逐水飲(治標實為主):
    • 十棗湯(《傷寒論》):甘遂、大戟、芫花研末,棗湯送服,峻下逐水,適用於體實邪盛者。
    • 三花神佑丸(《宣明論方》):牽牛子、大戟、甘遂等,逐水之力稍緩,兼能行氣。
  2. 調和氣機(輔助治本):
    • 香附旋覆花湯(《溫病條辨》):旋覆花、香附、蘇子等,理氣化痰,適用於痰飲兼氣滯者。
    • 柴胡桂枝乾薑湯(《傷寒論》):調和少陽,溫化水飲,用於寒熱錯雜之證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痰飲:泛指水飲停聚臟腑經絡,範圍較廣;懸飲專指脅下之水飲。
  • 支飲:水飲停聚胸膈,以咳逆倚息、短氣不得臥為主症。
  • 溢飲:水飲流溢四肢,見身體疼痛、浮腫。

相關現代醫學認識
懸飲與現代醫學之「胸腔積液」(如滲出性胸膜炎、結核性胸膜炎)症狀相近,然中醫強調辨證論治,需結合整體氣血津液狀態調理,非僅限於對症處理。

(附註:痰飲、四飲等名詞,可參考《金匱要略》及歷代醫家註解,進一步釐清理論淵源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