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懸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懸癰,病名。

  1. 系指生於上齶,形如紫李的腫物。多由火毒熾盛所致,治宜瀉火解毒,消腫止痛,方用五味消毒飲加減。也即上齶癰,詳見該條。
  2. 系指會陰部膿腫。又稱海底漏。詳見海底漏條。

懸癰,又名上齶癰。《醫學入門》曰:“懸癰,生於上齶,如紫李者是也。”《外科正宗》曰:“懸癰,生於上齶,形如紫李,色赤腫痛,如有火在其中,以火毒熾盛為多,治宜瀉火解毒,消腫止痛,方用五味消毒飲加減。”

懸癰多由火毒熾盛所致,其發病原因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外感火毒。《醫學入門》曰:“外感火毒,上攻於齶,則生懸癰。”
  2. 內傷火毒。《外科正宗》曰:“內傷火毒,上攻於齶,則生懸癰。”
  3. 飲食不節。《醫學入門》曰:“飲食不節,脾胃受傷,火毒內生,上攻於齶,則生懸癰。”

懸癰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局部症狀。主要表現為上齶腫脹,疼痛,如有火在其中。
  2. 全身症狀。可伴有發熱,口渴,煩躁,尿黃等。

懸癰的診斷,主要根據其臨床表現,結合病史,可以做出診斷。

懸癰的治療,以瀉火解毒,消腫止痛為主。常用方藥有五味消毒飲、清熱解毒飲等。

懸癰的預後,一般良好。但如果治療不當,或病情嚴重,可導致嚴重後果。

懸癰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注意飲食衛生,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  2. 保持口腔清潔,勤漱口。
  3.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
懸癰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疾病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