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懸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懸癰
病名
1. 上齶懸癰
懸癰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生於口腔上齶處的腫瘍,其形色紫紅,狀如紫李,故又稱「上齶癰」。此症多因熱毒熾盛,火邪上炎,蘊結於上齶所致。患者常見患處紅腫高突,疼痛劇烈,甚則妨礙飲食言語,或伴發熱、口渴、便秘等實熱證候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病多與脾胃積熱、心火上炎或外感熱毒有關。足陽明胃經循行於口腔,若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積熱,或情志化火,心火上攻,皆可致熱毒壅滯於上齶,氣血凝滯,腐肉成癰。
治法
以瀉火解毒、消腫散結為主,常用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紫背天葵)加減,配合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以清泄三焦火毒。若熱盛傷陰,可佐以生地、玄參等滋陰涼血之品;若膿成未潰,可加皂角刺、穿山甲以透膿外出。外治可用冰硼散或錫類散吹患處,以清熱消腫。
2. 會陰懸癰(海底漏)
懸癰另有一義,指生於會陰部位的膿瘍,又稱「海底漏」。此症多因濕熱下注,或肝腎陰虛,熱毒蘊結於會陰所致。
病因病機
會陰為任、督二脈交會之處,若濕熱毒邪下注,或房勞過度,腎陰虧損,虛火內生,皆可導致局部氣血壅滯,化腐成膿。此外,跌撲損傷或外陰不潔,亦可能誘發此症。
臨床表現
初起會陰部紅腫熱痛,逐漸腫脹高突,痛引腰腹,後期膿成潰破,流出黃稠膿液,久不癒合者可形成瘻管,反覆流膿,即為「海底漏」。
治法
初期宜清熱解毒、利濕消腫,方用龍膽瀉肝湯(龍膽草、梔子、黃芩、澤瀉等)加減;若已成膿,需托毒排膿,可用透膿散(黃芪、當歸、穿山甲、皂角刺)配合金銀花、連翹等解毒之品。後期若氣血虧虛,瘡口難斂,則需補益氣血,如十全大補湯加減。外治可根據瘡勢選用拔毒生肌散或九一丹提膿去腐。
總結
懸癰為中醫外科病症,因發病部位不同,可分為上齶懸癰與會陰懸癰,二者雖皆屬熱毒壅滯之證,但治法需依病位、病機差異而靈活辨證處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