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息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鼻息肉(鼻痔、鼻瘜)
病名釋義
鼻息肉乃中醫古籍所載之鼻科疾患,指鼻腔內贅生肉瘤,阻塞鼻竅,致使氣息不暢之病證。歷代醫籍又稱之為「鼻痔」、「鼻瘜」、「鼻中息肉」等。其名「息肉」之義,自古有二解:
- 據《說文解字》釋:「息者,身外生之也」,意謂此贅生物質非人身原有,乃異常增生之物。
- 《聖濟總錄》則云:「附著鼻間,生若贅瘡,有害於息,故名息肉」,強調其妨礙呼吸之功用。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認為鼻息肉之形成,主要與下列病理機制相關:
肺經鬱熱
《瘍醫大全》指出:「鼻痔由肺經濕熱內蒸,如朽木而生芝蘭也」,肺開竅於鼻,肺氣壅滯,濕熱熏蒸,日久凝結成息肉。
脾虛濕聚
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,上犯鼻竅,與痰濁互結,形成息肉。《醫學入門》云:「鼻中息肉乃胃中食積熱痰流注」
氣滯血瘀
久病入絡,氣機阻滯,血行不暢,瘀血與痰濕互結,形成有形之贅生物。
臨床表現
- 鼻塞日漸加重,初為間歇性,後成持續性
- 嗅覺減退或喪失
- 鼻流濁涕,質黏稠
- 頭昏頭重,記憶力減退
- 息肉大者可致鼻外形改變,形成「蛙鼻」
中醫治療
內治法
-
蒼耳子散加減(《濟生方》)
- 主方:蒼耳子、辛夷、白芷、薄荷
- 濕熱重加黃芩、梔子;痰多加半夏、陳皮
-
辛夷清肺飲(《外科正宗》)
- 組成:辛夷、黃芩、梔子、麥冬、百合、石膏、知母、甘草
- 適用於肺經鬱熱證
-
溫肺止流丹(《辨證錄》)
- 適用於虛寒證型,症見息肉色白、遇寒加重
外治法
-
硼砂散(《外科正宗》)
- 硼砂、冰片研末,吹敷息肉表面
-
硇砂散(《醫宗金鑒》)
- 硇砂、輕粉、雄黃、冰片,共研細末,水調點息肉
-
塞鼻法
- 苦丁香、甘遂、青黛等分為末,棉裹塞鼻
手術療法
古籍記載之「鼻息肉摘除術」:
- 《外科正宗》:「用細銅箸二根,箸頭鑽一小孔,用絲線穿孔內,二箸相離五分許,以二箸頭直入鼻痔根上,將箸線絞緊,向下一拔,其痔自然拔落」
- 《醫宗金鑒》提出「系痔法」與「點痔法」二種外治方法
古籍論述
- 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:「肺脈微急為肺寒熱...若鼻息肉不通」
- 《諸病源候論》:「肺氣通於鼻,肺臟為風冷所乘,則鼻氣不和,津液壅塞,而為鼻齆」
- 《證治準繩》:「鼻痔者,由肺氣不清,風濕鬱滯而成」
現代認識
中醫所稱之鼻息肉與現代醫學同名疾病相對應,多發生於中鼻道及篩竇區域,乃鼻腔黏膜長期炎性刺激所致水腫增生。中醫治療注重整體調理,通過清肺泄熱、健脾化濕、活血散結等法,既可消除現有息肉,又可調整體質以防復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