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懸癰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懸癰腫
懸癰腫,又稱懸雍腫,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病證,主要指懸雍垂(即小舌)發生腫脹疼痛的症狀。此病名首見於《聖濟總錄》卷一百二十三,屬於喉科疾病範疇。
從中醫理論分析,懸雍垂位於口腔後部,與咽喉相連,屬「喉關」之處。其生理功能與吞咽、發音密切相關。懸癰腫的發生,多因外感風熱之邪,或內生濕熱,上攻咽喉,蘊結於懸雍垂,導致氣血壅滯,經絡不通,進而形成腫痛。此外,過食辛辣炙煿之物,或肺胃積熱,亦可能引發此症。
從病機而言,懸癰腫可分為以下類型:
- 風熱犯肺型:患者除懸雍垂腫痛外,多伴咽喉紅腫、發熱惡寒、舌紅苔薄黃、脈浮數等風熱表證。治宜疏風清熱,可選用銀翹散加減。
- 肺胃熱盛型:常見於嗜食辛辣者,表現為懸雍垂腫脹明顯,咽痛劇烈,甚則影響吞咽,伴有口乾口臭、便秘尿赤、舌紅苔黃厚膩、脈滑數等實熱證。治療宜清瀉肺胃之熱,可選用涼膈散或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- 濕熱蘊結型:此類患者懸雍垂腫痛兼有黏膩感,可能伴隨痰多、口黏膩、苔黃厚膩等濕熱表現。治法宜清熱化濕利咽,可選用甘露消毒丹加減。
在治療上,除內服中藥外,亦可配合外治法,如以冰硼散、西瓜霜等清熱解毒之品吹喉,或針刺少商、商陽等穴位放血,以瀉熱消腫。
懸癰腫若遷延不愈,可能進一步化膿,形成「喉癰」,故需辨證論治,及時調理。此病與現代醫學的「懸雍垂炎」、「急性咽炎」等病症部分症狀相吻合,但中醫更強調辨證施治,針對不同證型予以相應調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