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懸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懸雍(脈象)詳解

古代經典論述

懸雍為中醫脈象名詞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其特徵為浮取而大,稍加按壓即變小。《素問·大奇論》明確記載:「脈至如懸雍,懸雍者浮揣切之益大。」形象地描述了這種脈象的特點。

王冰註解《素問》時指出,懸雍脈象的「雍」字通「甕」,《廣雅》釋為「瓶也」,用以形容大腹小口之狀。丹波元簡在《素問識》中進一步闡述:「蓋取其大腹小口而形容浮揣切之益大之象也」,意指此脈象如同瓶腹,輕觸時感覺寬大,稍加壓力則變小。

另有全元起本《素問》將「懸雍」作「懸離」,註解為「言脈與肉不相得也」,指脈象與周圍組織不相協調的狀態。

脈象特徵與形成機理

懸雍脈象特徵:

  • 浮取(輕觸)明顯且寬大
  • 稍加壓力則脈象迅即變小
  • 脈形似「大腹小口」的瓶狀

從中醫理論分析,此脈象反映:

  1. 氣機浮越:陽氣外浮,不能內守
  2. 虛實夾雜:可能為本虛標實之候
  3. 表裡失調:反映臟腑氣機升降異常

《脈經》相關論述指出,此脈常見於:

  • 外感病初起,邪氣在表
  • 內傷虛證,正氣浮越
  • 飲食積滯,氣機壅滯

臨床意義與辨證

從五行理論看,懸雍脈可能關聯:

  • 肺系統:肺主氣,脈浮大可能反映肺氣不降
  • 心系統:心主血脈,脈象異常或與心陽浮越相關
  • 脾胃系統:脾胃為氣機升降樞紐,脈大腹小口之象或示中焦失調

此脈象與其他脈象的區別:

  • 不同於洪脈之來盛去衰
  • 異於芤脈之浮大中空
  • 有別於革脈之弦急中空

歷代醫家對此脈象的臨床應用有不同見解,需結合四診合參以確診。元代《脈訣刊誤》曾詳辨此脈與類似脈象的區別,強調必須綜合患者的全身症狀進行判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