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懸雍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懸雍垂
出處與別稱
懸雍垂首見於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,為人體口腔內軟齶游離緣向下垂突之組織。歷代醫籍中亦稱「小舌」、「蒂丁」、「喉花」或「蒂中」,其形態與功能皆與中醫理論中「喉關」之構造密切相關。
解剖與生理功能
懸雍垂位於口腔後部,與舌齶弓、咽齶弓及扁桃體共同構成「喉關」,為呼吸與吞咽之要衝。其肌肉與黏膜組織富含經絡氣血,尤與手太陰肺經、足陽明胃經相連。中醫認為,懸雍垂之狀態可反映上焦氣機通暢與否,過度腫脹或萎縮均可能影響氣血運行。
與聲音之關係
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明言:「懸雍垂聲,言聲之關也。」此處強調懸雍垂為發聲之關鍵門戶,其柔韌度與位置協調,關乎音聲清濁、調暢。若風熱外襲或痰火內擾,導致懸雍垂紅腫偏斜,則可出現聲音嘶啞、言語不利等症。
中醫病理觀
- 外感風熱:懸雍垂紅腫疼痛,多屬肺胃熱盛,常見於風熱襲表或溫病初起。
- 氣虛下陷:懸雍垂下墜鬆弛,多因中氣不足,常見於久病或脾虛者。
- 痰瘀阻絡:懸雍垂黯紫肥厚,多因痰濕凝滯或氣血瘀阻,可見於喉痹日久者。
診斷意義
古醫家視懸雍垂為「喉鏡」,其色澤、形態變化可推斷病機:
- 色淡白:多屬氣血兩虛或寒邪凝滯。
- 色鮮紅:主肺胃實熱或心火上炎。
- 水腫透亮:常見於濕濁停聚或脾失健運。
相關典籍補充
《類經》注云:「喉間之上齶,有懸而下垂者,俗名小舌,乃音聲之機也。」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釋其與「齶」之關係,指出懸雍垂為「齶之餘」,與腎氣相通,若先天腎弱,可致懸雍垂發育異常而影響音聲。
此內容融合古典醫論與臟腑經絡學說,未涉及現代醫學觀點,純以中醫理論體系闡釋懸雍垂之生理與病理機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